本文作者:adminddos

记录中国|高温持续“烤验”,花式避暑正占领“火炉”城市的夜晚

adminddos 2025-07-25 17:52:56 4 抢沙发
记录中国|高温持续“烤验”,花式避暑正占领“火炉”城市的夜晚摘要: ...

【编者按】

从2016年出发到今年,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创立的专业报道品牌实践项目——“记录中国”已走过十年。经过十年的培育,“记录中国”已成为主流媒体赋能名校社会实践的知名IP。

2025年“记录中国”的主题是:“城市不打烊:高质量发展活力密码。”澎湃新闻记者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师生将实地探访上海、重庆、江苏苏州、安徽合肥、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四川成都等地,走进这些在昼夜交替中始终散发勃勃生机的城市,破解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

今天刊发的是来自“记录中国”湘鄂线的报道《高温持续“烤验”,花式避暑正占领“火炉”城市的夜晚》,讲述了武汉和长沙两座城市,在高温天气中的避暑智慧。

炎炎夏日,武汉与长沙这两座中部“火炉”城市正经受着高温的持续 “炙烤”。

连日来,武汉、长沙持续被高温天气“掌控”,频繁发布高温预警,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5℃,部分时段甚至直逼40℃。例如,长沙市7月25日8时13分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白天天心区最高气温将升至35℃以上。

高温笼罩下,武汉市两江交汇处蒸腾的水汽与热浪交织,“上烤下蒸” 的体感愈发强烈;而长沙密集的建筑群更将热度层层放大,被当地人称为“白天铁板烧,夜晚焖烧杯”。

为展示高温的威力,不少武汉的网友走出家门,将锅放到地面上,用地表温度煎熟鸡蛋。更有网友调侃“武汉真‘捂汗’”。高温天气下的长沙市民也在苦中作乐,商圈的LED大屏上出现了“打败我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热”“老天爷我劝你扇凉”等有趣文案。

面对“蒸烤”模式,一些人别出心裁,开发出了新型避暑方式——有人钻进24小时开放的博物馆、图书馆“蹭空调+充电”,有人转战防空洞改造成的“天然空调房”,还有人组团前往地铁商场,利用冷气充足的商业综合体避暑兼社交。更有人将风扇和空调的动画投放到商场外的LED大屏,利用“赛博降温”的方式,让路人获得“望梅止渴”的慰藉。传统避暑套路之外,这些新玩法正悄悄占领高温下的城市夜晚。

近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录中国”团队(以下简称“记录中国”团队)来到武汉和长沙,在高温天气里了解两座城市的避暑密码。

长沙IFS国金中心播放空调动画。庹慕容 摄

武汉人的避暑传统:泡江水

“不会游泳就不算是武汉人。”在江边长大的老武汉人常常这样说。

每年一入夏,长江边便聚起了一群又一群“泡江水”的人。在武昌、汉阳等江滩上,总能看到大人孩子们泡进长江水里消暑纳凉:水性好、胆量大的成年人会带着游泳浮漂游向深处,甚至横跨长江;不想游泳的人,也会脱下鞋袜、挽起裤脚,下到水中踩踩水,感受江水的凉意。

武汉居民在长江边玩水。宫睿欣 摄

“泡江水是我们小时候最自然的事,现在我也带娃来泡。”一位带着孩子踩水的妈妈告诉记者,入夏后她经常带着孩子来泡江水,“泡了江水就不会长痱子”是武汉人世代相传的夏日经验。

武汉居民在长江边玩水。庹慕容 摄

钻进20℃的恒温空间:防空洞纳凉

在武珞路和解放路交叉路口往南30米左右,便是一条挤满了餐饮、服饰的小路,走进小路便能看见50处有一块写着“蛇山人防纳凉点”的红色牌子,这里就是附近居民眼中的“避暑天堂”。

武汉持续高温下,蛇山人防工程于今年7月1日被正式启用为夏季纳凉点。由于人防工程处于地下,具有地下恒温性的特点,不少市民在这里找到了家门口的免费空调房。

踏入洞内,一股凉意迎面袭来,20℃左右的气温让人瞬间摆脱了酷热。洞中不仅配备了长椅、电扇和饮水点,还周到地设置了WIFI、充电口,甚至添置了电视机、乒乓球桌等娱乐设施。更有居民特意携带便携躺椅和靠垫,将这里布置成个性化的临时休憩空间。

居民在蛇山人防纳凉点观看电视。 庹慕容 摄

“我睡醒午觉就来了,要一直待到晚饭,这里凉快得很!”家住附近的李奶奶坐在居民们自带的木凳上和记者分享。她喜欢来防空洞纳凉不仅是因为这里温度舒适,更因为附近的居民们爱到防空洞来聊天、打牌,“这里比家里热闹”。

居民在蛇山人防纳凉点休息。 庹慕容 摄

长沙居民也将防空洞视作炎炎夏日的好去处。1973年国营韶光电工厂职工自行设计建造的韶光社区防空洞,近年来愈加成为附近居民的避暑胜地。洞内气温约比室外低10℃,随着离防空洞愈来愈近,冷意也愈加明显。

洞口有一张木制的麻将桌,几把椅子,两个小型风扇,这个简易的麻将娱乐场所,就是炎炎夏日里,爷爷奶奶们消磨时光、度暑纳凉的好去处。

韶光社区防空洞。项佳俊 摄

随地大小坐的松弛感:地铁站纳凉

除了江边与防空洞,武汉的地铁站也悄然成为市民避暑的“新据点”。在地铁站内,不时可以看到居民们靠墙坐在自带的小椅子上,静静享受清凉。

“这里空调很足,人又不多,还干净宽敞。”在彭刘杨地铁站,徐女士坐在自带的小板凳上,一边逗着孩子一边告诉记者。自从来到武汉读大学后,她便深刻体会到武汉高温的强度。在成为母亲之前,她的纳凉方式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都是回家吹空调,但自从宝宝会走路后,她几乎每天都会带着一岁半的宝宝来地铁站玩一会,“地铁站不像家里,宝宝活动范围小,在地铁站孩子能活动活动,我也凉快。”

地铁站乘凉的居民。 邱思宇 摄

徐女士还分享了她的避暑经验:除了在地铁站,她还会带着孩子到地铁可直达的商场里避暑。地铁站联通的商圈为武汉市民提供了一个个无需暴露在烈日下的室内避暑通道。

对不少居民来说,地铁站不仅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城市生活中一个公共冷气场。靠着墙边随意坐下,武汉人用一种自在的方式,把通勤空间变成了纳凉驿站,体现出十足的“松弛感”。

长沙世纪情大厦播放空调动画。 庹慕容 摄

感受LED大屏的风:“赛博纳凉”

面对室外无法改变的高温,长沙IFS国金中心、悦方ID MALL等商场采取了“赛博降温”的方式,将风扇和空调的动画投放到商场外的LED大屏上,让路人获得一种“望梅止渴”式的短暂慰藉。不少路人一边感受着这份“看着凉快”,一边调侃长沙是“在开风扇和开空调之间,选择了开玩笑。”

商户通过这种另类的、只存在于视觉上的纳凉方式,提醒路人是时候该避暑了,同时提供了进商城避暑的选择。

悦方IDMALL播放空调动画。庹慕容 摄

“泡江水”“钻防空洞”“蹭地铁”“赛博纳凉”——面对超长待机的高温天,从地下到江边,从通勤空间到商业屏幕,这些既是市民的生存智慧,也是城市烟火日常的生动切片。

海报设计 祝碧晨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