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金融“国补”来袭!居民信贷、服务业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adminddos 2025-08-01 16:02:45 3 抢沙发
金融“国补”来袭!居民信贷、服务业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摘要: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据新华社,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会议指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

  而就在前一天,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会议还强调,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告诉记者,这两项贴息政策,可以视作金融领域的“国补”,对于有切实消费需求的居民而言,能够有效减轻其信贷负担,而对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贴息政策,则是对服务型消费加大支持力度的重要体现。

  “这两项贷款贴息政策,分别从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消费。”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表示,其中,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助于为相关经营主体提供更多支持,扩大优质服务供给,进一步促进服务消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近期也发表观点称,不同于一般商品符合同质化供给增加、价格下降的供需规律,服务消费呈现差异化供给扩大价格上升的定价逻辑,有助于推动物价循环上行。

  本次国常会还提出,要抓好贴息政策组织实施,加强部门协同,简化办理手续,推动政策尽快落地,同时严格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用好用到位。

  何代欣表示,实施两项贷款贴息政策,涉及财政、金融、商务等多个部门,相关部门和地区应加强协调,尽快确定政策细则和实施路线,将惠企利民的好政策落到实处。苏筱芮认为,实施过程中,建议关注具体消费场景,依照消费场景类别做好细则制定,同时强化资金监管类工作,为有资金需求的居民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进行“精准滴灌”。

  发挥“财政+金融”的协同作用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记者,贴息政策是财政和金融政策协同联动的重要方式。在当前形势下,金融对于提振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更关键的还是财政政策,比如今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消费回升的背后是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支持。当前财政与金融的协调可能还是要以财政为主,金融政策则为财政政策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所谓财政贴息,是指政府为了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特定领域或项目,通过向贷款方(主要是银行)提供利息补贴的方式,降低贷款成本,从而鼓励更多的资金流入这些领域或项目。一位股份行人士告诉记者,两项贴息政策有利于缓解银行“内卷”,避免贷款利率下降过快。

  在罗志恒看来,贴息政策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和居民部门融资成本,还可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和撬动作用。单纯直接的财政补贴乘数效应不高,但是通过贴息的方式,可以撬动更大的资金规模,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认为,本次贴息政策体现了财政政策“精准滴灌”与金融政策“活水养鱼”的协同思路,能起到精准激活消费、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畅通国内大循环、有效释放内需潜力的作用。

  从微观层面看,财政资金对特定贷款利息进行直接补贴,一方面降低居民购置大宗商品、提升生活品质的信贷门槛,直接释放消费潜力;另一方面缓解服务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流动性压力,为其设备更新、服务升级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

  从中观层面看,贴息政策选择服务业而非制造业作为重点,是对当前经济“生产强、需求弱”结构性失衡的针对性纠偏,有助于修复疫情以来受损较为严重的消费和服务业的现金流及其资产负债表。 

  从宏观层面看,贴息政策兼顾财政“精准滴灌”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降息功效,其中财政贴息以杠杆方式放大了信贷乘数效应,货币政策则在总量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结构性宽松,导致财政资金效益显著放大,有利于缓解当前实体信贷需求不足问题。

  “此外,为确保政策效能最大化,会议特别强调‘简化办理与‘严格监管’并重。”伍超明表示,高效协同与手续精简是政策快速落地的关键,能有效避免企业、居民陷入繁琐流程而错失良机。同时,强化资金流向监控与效益评估,严防套利与浪费,是保障财政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切实转化为经济复苏动能的制度基石。

  落实层面既要精准也要合规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今年以来,在一系列增量政策措施推动下,国内消费市场回升向好,但恢复的态势并不稳固,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仍然较为疲软,物价水平还在低位徘徊,市场信心和预期偏弱。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具体执行层面,董希淼建议,将财政贴息政策嵌入各类消费场景,并简化申请流程和手续,让消费者和商家方便申请甚至是一键申请、立等可得。在其看来,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可以面向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应覆盖国有、民企等各类所有制企业。此外,还应强化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国补”、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协同,形成叠加效应,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效用。

  记者还注意到,早在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就明确提出,2025年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随后,海南、广东、江苏等地也发布了提振消费的有关方案,其中也明确提到了两项贴息政策。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告诉记者,针对国常会部署的两项贴息政策,银行业可以精准对接需求,扩大业务覆盖范围,并在具体操作层面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针对个人消费端,梳理购车、家电、文旅等重点消费场景,设计匹配的贴息贷款产品,明确贴息后利率、额度、期限等核心要素,简化申请流程,降低居民获取信贷的门槛。

  二是针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聚焦餐饮、家政、托育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主动摸排融资需求,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大或有扩张计划的企业,提供定向贷款支持,并清晰告知贴息政策细则。

  三是加强风险管控,确保资金合规使用,严格审核贷款用途,通过合同约定、贷后跟踪等方式,确保贷款真正用于个人消费或服务业经营。

  四是配合财政、监管部门做好贴息资金的核查,建立台账记录贷款发放、贴息申请等全流程信息,保障资金使用透明、高效。

  曾刚认为,通过落实上述举措,银行既可以发挥政策落地的“管道”作用,又能借政策契机拓展消费金融业务,实现社会效益与自身发展的双赢。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