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苏州少儿搏击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散打武术(报名咨询)1891-5555-567:-《风吹起了月光》:素人写作者王柳云写下女性的坚韧与尊严

adminddos 2025-08-04 12:22:30 3 抢沙发
苏州少儿搏击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散打武术(报名咨询)1891-5555-567:-《风吹起了月光》:素人写作者王柳云写下女性的坚韧与尊严摘要: ...

素人写作者王柳云1966年生于湖南农村。2020年,54岁的她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涯——在北京某大厦从事保洁工作。2022年,王柳云穿着灰扑扑的保洁服装在逼仄的工作间画画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在生活的泥泞中依旧仰望星空,2023年,王柳云开始出版自传和诗歌集。近日,十月文艺推出她的最新长篇小说《风吹起了月光》。

王柳云

《风吹起了月光》是这位素人作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名为陈月华的留守女童饱含艰辛的成长史。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切入,以孩童的双眼洞察成人的世界,因父亲抛弃家庭,母亲外出打工,幼小的女主角月儿被迫独自留在乡下,辗转于各个寄养家庭与学校间。通过她的视角,作者向读者展现出的是一个温暖与残酷并存的乡间世界。

近日,“我是王柳云!”新书分享活动中,王柳云与作家、前爆破工人陈年喜,《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围绕《风吹起了月光》的文本,探讨了上述话题。

尊严与坚韧

《风吹起了月光》中有一段非常诗意的描写:“风吹起了月光,淡淡如一片白石,在东边低矮的山顶升起,虚幻地飘移。这个时点,月亮和夕阳遥遥对望,它们见面了,但它们永远不会在一起。”月光的意象贯穿全书,象征着小主人公陈月华内心纯净但飘摇不定的精神状态。

这个小主人公的观察和向往也是王柳云经历的缩影。谈起自己的创作经历,王柳云回忆,虽然儿时家中贫困,物资匮乏,她只能玩竹箩筐,被父母用破布包裹着长大,但村里人的生活百态和农村的景象,透过阳光下微微摇动的蜘蛛网,深深地烙印在她心中,成为她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柳云也通过阅读完成了自我的文学教育,她11岁时读到一个残本的《红楼梦》,连蒙带猜阅读,37岁买齐全书后细细读了三遍。她也热爱俄罗斯文学,视其为“苦难生活的良药”。王柳云半生颠沛流离,但无论走到哪里,在怎样的工作环境里,她唯一没有放下的就是书。和所有的素人写作者一样,王柳云的写作之路也很坎坷。她不满农村粗鄙的语言环境,有意识地遣词造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王柳云

2021年在北京三元桥打工期间,利用保洁间隙在楼梯角落、花池边、公交站台用手机微信写作,4个月完成《风吹起了月光》初稿。

《风吹起了月光》中有许多只有经历过底层生活才会有的观察,比如书中月儿母亲在豆腐摊打工,月儿渴望一碗6毛钱的咸香豆腐脑,母亲却严拒:“弄不好会被误会偷吃,万万不可”;母亲每天骑车送月儿上学,“遇坡道便喘气推车”,旁人议论“她活不长久”。月儿恐惧母亲死亡,“从二年级起坚持独行”。这些内容都是在生活的泥淖中挣扎的女性的尊严与坚韧。

文学就是生活本身

新书分享会中,韩敬群也对“我是王柳云!”的活动主题作了阐释,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从这个自我去出发,不断地开掘自己,不断地发现自己,不断地拓展自己。”先强调其“人”的身份,再立足职业身份,在不同人生中有所创造。

同为素人作家的前爆破工人陈年喜谈起对《风吹起了月光》的阅读感受,他认为:王柳云“解决了文学最根本的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写什么,一个是我们怎么写”,她有足够的人生经验、内容去写,因此知道“写什么”,她对绘画的自觉赋予了她对色彩、线条的敏锐感知能力,因此她的语言很鲜活。

王柳云的画

陈年喜也谈到,“素人写作”的大量涌现是个体表达欲望与时代环境的共同推动,“大家都有一个表达的愿望,有一个诉求的愿望,这个东西是我们个体的,也是我们时代的,有时代因素在其中的加持。”他强调,对生活的细致感知是文学创作的源头,面对当今碎片化的、真假难辨的信息,我们要做一个“有心的、敏感的、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发现生活中的细节,而文学就是把感知到的、认识到的世界传达给读者,“文学不是理念,而是生活本身”。

韩敬群对此回应,王柳云这部小说细节饱满,生活素材丰富,折射的是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有感染人的力量。“王柳云具有一定的写作天赋,她是不断成长中的作家”,韩敬群对王柳云未来的写作抱有更多的期待,他认为自发的写作者在“写什么”上会有热情,但随着训练和写作经验的积累便会意识到写作素材组合的重要性。

“写自己真正想写的”

关于《风吹起了月光》的文本,评论家李云雷认为,书中语言朴素,所写的细节非常贴近生活,“尤其是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社会活力与剧烈变化,对人的行为观念冲击表达了出来,包括社会秩序的变动,以及伦理观、婚姻观的冲击”。

王柳云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平淡的语言,描写社会转型时期婚姻家庭的变化,“作者用儿童的眼光天然赋予了小说抒情性的叙事,所以抒情性跟故事内容之间的尖锐性有一种冲突,但是在小说中是达到平衡的。”她的故事写出了“许多人内心中很难向别人表述出来的压抑性的东西”。李云雷称赞王柳云是生活培养的作家,“他们想写的是自己真正想写的”。

在读者提问环节,王柳云热情回应了诸多问题。谈及为何聚焦留守儿童群体,她坦言,自己长期观察发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初,农村和小城镇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如今这代人已成为社会中坚,她真心诚意将这本书献给他们。

被问及能够走向公众视野的缘由时,她回应:从未觉得自己成名,只是家贫来京打工,学画时又得到很多网友相助。又有读者问起书名的由来,她坦率地说,“风吹起了月光”其实是一个小孩曾讲出的话,“其实每个小孩的内心、眼光就是一首首流动的诗,在小孩眼里月光不是天上固定的,它是从天上飘过来,然后又慢慢沉下去”。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