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经92岁高龄的许倬云,曾在媒体访谈中以“不要糟蹋自己,不要屈服于这个世界”一语勉励年轻人。从个体经验来说,许倬云确实有资格说出这句话。
2025年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
祖籍无锡、1930年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的他,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一出生就手掌内屈,足背向地,13岁才能拄拐走路,一辈子离不开拐杖。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动荡时代,他幸运地出生在一个既有能力供养他又不缺疼爱的家庭,让身有残疾的他从未被冷落和歧视。
抗战期间,许倬云的父亲许凤藻主持第五战区经济委员会,主要工作是保障军粮民食供应以及安定社会秩序。年少的许倬云面对战时炮火,始终跟着父亲流离各处,也经历过危险与饥饿。作为无法独立行动的残疾人,他面对的困难更是无法想象。
但许倬云也有幸运的一面。虽然在1946年之前,他因为残疾只能在家自修,但父亲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家中丰富的藏书,使得“书房即课堂”。家庭的关爱和熏陶,给了许倬云足够的力量,使之一生都与残疾搏斗。他曾说:“我从自己的残疾得到一则经验:我知道凡事不能松一口劲,一旦松了劲,一切过去的努力都将成为白废。”
在学术领域,许倬云堪称大家,他精通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为学界典范之作。在通俗史学领域,他也堪称学术与大众之间的桥梁,《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都是大众史学的经典。
年过八十后,许倬云曾经历两次大手术,不能低头和弯腰,后来彻底瘫痪,吃饭要靠喂食,写作只能靠口述。即使如此,他仍著述不断,可见韧性。
作为史学大家,许倬云可谓“走过世界,回望中国”。
年少时的抗战记忆,让他深爱中国这片土地;在世界文明研究领域的长期浸淫,使得他从不狭隘偏执。也正因为“走过世界”的开放性思维,许倬云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理解,始终立足于文化而非立场层面。他曾总结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即“以亲缘为主的团体结合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农业经济,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的文官体制”。
在他看来,“中国”既是一个政治、文化综合体的代表,同时又是一个长时期变化改造过程的呈现,它占有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坐标,是世界文明历程的一部分。1991年,中国大陆首次引进出版的许倬云著作,便是以世界眼光看中国历史的通识读本《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许倬云治学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绝对正确”,而是他提出的问题和站在世界看中国的角度。作为兼具中西学养的知识分子,他的历史研究专注于“常民”视角,坚信“历史的意义在于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非传统的帝王将相和政治斗争。
比如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他关注社会的分层与流动机制,在《汉代农业》则关注人口压力、市场网络、政府和工商关系。这种跳出固有桎梏的史学观念和更为宏观的视角,同样基于他对世界文明的吸纳。
一个优秀的现代历史学者,最基本的特质便是“漠视权威”,不迷信和崇拜任何政治人物。为普通人写作,许倬云确实做到了。
尤其可贵的是,许倬云尽管身有残疾,但从来都不是困守书斋的学者。
上世纪70年代,他因政治压力远走美国,但仍会为台湾主流报刊撰写时事评论,在他看来,“新闻是短历史,历史是长新闻”。相比学术著作,他更为人们熟知的是那些普及性的通识读本。直至晚年,他仍然每天阅读英文报刊,关心政治、经济乃至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这种一生不忘触碰世界的“习惯”,正是许倬云得以立身的关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