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苏州少儿武术散打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搏击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最纠结的一代人,选错城市就毁了吗?

adminddos 2025-08-05 13:51:47 4 抢沙发
苏州少儿武术散打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搏击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最纠结的一代人,选错城市就毁了吗?摘要: ...

作者 | 张来

制图 | 翁杰

编辑 | 姚远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道又一道选择题,会发现,很多分岔路口,最终都关联着同一个子问题:" 我们要去哪里?"

有人说高考填志愿,城市很重要,因为它一定程度上象征着眼界和资源。第一次就业,城市也很重要,因为它可能决定了未来的生活坐标原点。结婚,城市更重要,因为它关系着两个家庭之间的交往方式。

更有甚者,将年轻人在成年后第一次选择城市视为 " 第二次投胎 ",称 " 选错城市,人生就毁了 "。对于这一代年轻人而言,焦虑不断叠加。

2025 年 7 月,应届毕业生以 1222 万人的规模,再创新高。同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十年在北京再次召开。这场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已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

南风窗 郭嘉亮 摄

简而言之,从无到有的阶段落定,而在从有到更优的阶段," 进城 " 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趋势,去哪一座城,去一座什么样的城,开始变成私人化、多元化的选择。

某招聘平台发布的人才流动报告显示,作为首都的北京,仍然是最受欢迎的求职目的地,但在此之外,成都、重庆、东莞等地的招聘需求,环比涨幅已超过传统一线城市。

毕业季已经到来,在这个就业高峰与城市转型的交汇点,一个问题再次被千万青年反复内省:究竟如何选择一座最适合自己的城市?或者说,一个还没有经过社会打磨的鲜活灵魂,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这代年轻人几乎没有属于他们的 " 正确答案 " 了。表面上看,毕业求职仍存在四大 " 流行选择 ",它们分别是:奔赴一线城市的高薪大厂、押注新一线城市的潜力股企业、回归故里创业或 " 上岸 " 体制内。当然,自由职业和数字游民的兴起则 " 另起山头 "。

2025 年 7 月 16 日,浙江安吉,数字游民 Jade 在 DN 余村做阅读笔记

但,当 "35 岁危机 " 从互联网行业蔓延至制造业,县城编制竞争烈度在部分地区甚至超过省考,加上新一轮留学生归国潮升温,在 " 就业去向 " 这件事上,年轻人的选择困难程度已经不断攀升。

加之互联网带来的信息过载,年轻人更晕了,甚至出现了心理学意义上的 " 决策瘫痪 ",他们几乎无法理性评估未来的走向。

而更矛盾的是,人与城还出现了 " 需求错位 "。一边是频频加码,补贴、住房等各项利好政策齐上阵的城市抢人大战,一边是压力之下,不敢盲目做决定的年轻人。城市在竞争,人也在竞争。

这二者之间,各自紧绷。究竟要如何才能实现双向奔赴?关键的决策指标是什么?

2025 年 6 月下旬,南风窗发起了一次青年择城调研,通过 1646 份有效答案,整理出《2025 青年择城调研报告》。南风窗的调研显示,56% 的受访对象,选择初次工作城市为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而 57% 的受访对象,从未更换过工作城市,仅有 17% 的人不止一次更换所在城市。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规律逐渐浮出水面。譬如,大城市仍是主流选择,但作出这一选择的务实考量已然超越盲目崇拜,有工作 5 年以上的人给出建议:" 如果没有人脉,大城市优先。" 其次,生活气息与个人喜好,成了新的决定性因素,一位定位在洛阳的读者写道:" 因为喜欢看电影,选择了一个电影院很多的城市。"

最终,在不断的试错之下," 流向自由 " 也成为这代年轻人最珍视的权利。

一位来自县城的朋友写道,自己在上海、青岛、澳大利亚都工作过,现在选择全球旅居办公。而另一位正在找工作的年轻人则自我宽慰:" 理想不一定在北上广深,也许家乡就是好地方。"

梦想之路依然是奋斗

即使 " 逃离大厂 "" 逃离北上广 " 的声音在社交媒体上甚嚣尘上、蔓延数年,构筑了一种年轻人从大城市集体退潮的互联网景观,但真相是什么呢?年轻人不愿意奋斗了吗?从已知的调查数据,我们看到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现实:大城市仍然是当代青年的梦想之地。

这种看似矛盾的选择背后,心理动因很简单。其实,一如世纪之初的大浪淘沙那样,尽管时代洪流难以预料,但对于年轻人而言,奋斗与拼搏的进取之心依然澎湃。不确定性和可预见的困难,并没有真正击退他们。因此,这种精神,持续转化为对大城市的向心力。

根据南风窗的调研,在人们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城市的分布比例中,可以看出城市层级与就业吸引力呈正相关:一线城市>新一线>普通省会>地级市>县城。其中,选择第一份工作在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的比例超过 56%。而作出这一选择时,他们最强烈的念头是:" 我要去拼一把,闯出名堂来。"

当然,这也与中国城市发展提质增效的加速度相关:从 2012 年到 2024 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 53.1% 提高到 67%。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早在多年前就被国外学者称为影响 21 世纪发展的两件大事之一。

2024 年最新的人口流动数据,则为这一趋势提供了一些相互印证的结论。深圳、广州的人口增量分别达到 19.94 万人、15.1 万人,依然维持了广东固有的人才吸引力。紧随其后的是合肥、长沙、南昌、杭州,新一线城市成为吸纳人才的重要新势力。

当然,也不是没有意外。西南二线城市贵阳逆势反超深圳,成为领跑全国的人口增量第一城。这个 " 惊喜 ",也彰示了在大潮之外,一些新的可能性已经发生。

此外,南风窗调研还显示,当代年轻人更换城市的频率并不高,57% 的受访对象表示自己一直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只有 17% 的受访对象称不止换过一次城市。

这一方面体现了年轻人初次选择意向定居城市的重要性。后续更换城市所需要损耗的人际关系和金钱成本都是巨大的。去往一座新城市进行生活重建,于心理同样是一项不菲的挑战。

另一方面,这一数据也为城市治理者提供了一个侧面思考,即,一座城市给适业青年留下的第一印象近乎是 " 决定性 " 的。如果没能在初次选择中抓住人才,要二次撬动,对城市而言,同样成本剧增。而根据 " 发展 = 资本 + 人才 " 的公式,在资本活跃度下降的状况下," 人才 " 是对一座城市而言最好的 " 低风险、高回报 " 投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为了 " 招商引才 ",各大城市几乎是奇招险棋并出。免费的青年公寓,能为求职者提供 3 — 5 天的拎包入住空间;五花八门的创业补贴项目申报,为青年人才创造第一桶金。这些基本政策,几乎都是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标配。

还有一些 " 独门秘诀 ",则难以复制。比如苏州给人才发放免费通行的 " 园林卡 ",此招虽小,胜算却大。有多位企业家曾告诉南风窗,随时可以去园林中散步,确实能纾解不少压力,尤其是陪同海外客户时,更显中式风韵。

海外游客正在凉亭中品茶 / 南风窗 郭嘉亮 摄

但大城市的 " 引力 " 之所以恒久,真正依靠的并非这些外在,核心还是在于它提供了奋斗效率最大化的平台,比如顶尖的产业、前沿的信息、密集的资本、丰富的机遇以及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最直白的一点还包括,(相比之下的)高薪。

据国家统计局,我国收入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结合各地陆续发布的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不难发现,这些高附加值产业,呈现出高度的地理集聚性,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也就是北、上、广、深、杭,这五个当红城市所在地。

高薪职位的空间分布,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直接牵引着人才的流向。这是一线大都市 " 赢得人心 " 的根本性原因,也是新的城市群、都市圈以及青年发展型城市需要发力的点。谁能为人才创造真正具有职业尊严、生活尊严的奋斗空间,谁就可以抢占新产业的先机。

是的,纵使挑战丛生、成本高企,但大城市所蕴藏的无限可能和对美好生活的炽热向往,依然对初出茅庐的青年,散发着难以抗拒的召唤。

为自己,而不只是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 大城市仍然具有第一吸引力 ",只是青年择城的其中一个趋势,而不是指其概括了当下年轻人的所有择业考量。" 奔赴大城市 " 或 " 逃离北上广 ",都是简单二元叙事。近几年流行的 " 放弃高薪回归田园 ",尽管在客观的数据上并非主流,但在舆论情绪上,却占据着相当大的一部分话语空间。

2025 年 3 月 20 日,长沙芒果未来艺术中心,市民在投影《千里江山图》下做瑜伽 / 图源:视觉中国

那么,奋斗之外,年轻人的择城考量还有那些呢?南风窗的调研还显示出一个规律,尽管青年选择城市的最强烈念头依然是机遇,但稳妥情绪也攀升至第二主导地位。离家近、有确定的机会,以及基础的人脉关系,成为更具现实意义的就业考量因素。

这也非常容易理解,因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每个人心中的天平所倾倒的方向,都有所不同。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到,第一份工作选择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人,对大城市的印象往往趋向 " 极端化 " ——要么视其为充满无限可能的 " 梦想之地 ",要么在现实冲击下 " 滤镜破灭 "。但一个相对一致的心理趋势是,他们 " 不怕累 "。

而初次就业便在其他城市工作的人,对大城市的印象则更为分散和审慎。值得注意的是,有近 1/3 的人明确表示 " 太累了,怕顶不住 "。

这种 " 累 " 和 " 顶不住 " 的风险,不是臆想出来的。由医院、招聘平台等多个主体发布的调研报告均显示,职场白领的健康状况正在变得越来越糟糕,结论包括 " 超九成职场人受亚健康影响 "," 青年职场人一边熬夜,一边买保险 "。除此以外,裁员、降薪风险带来的职业不稳定因素,也让年轻人开始畏惧光鲜靓丽的写字楼。

然而,身体的疲惫与职业的风险,并非困境的全部。更深层的情感缺失正在蔓延。南风窗调研结果还指向一个令人心酸的现象:职场人群的社交圈层开始倾向收窄。无论是待业的应届生,还是初入职场的青年,甚至工作 5 年以上的人,都最喜欢周末 " 一个人待着 "。这也凸显了职场中普遍存在的精神孤独感。

对职业路径的美好期待与奋斗欲望,无法从精神上解决年轻人客观的生活处境。这也是当下求职阶段普遍存在的主要矛盾。南风窗调研发现,30.5% 的受访者认为自己 " 忙于琐碎无法实现理想 ",而 " 存款不足 " 和 " 生活节奏太累 " 的焦虑更是合计占 45.5%。理想与现实的鸿沟,精神需求与物质压力的交织,构成了这一代年轻人择业与择城时无法回避的困顿。

因此,尽管有着对大城市的热爱,仍有近三成的人选择回到自己更熟悉、生活压力更小的家乡小城、小县甚至小镇。这不是简单的 " 退却 ",而是一种在现实挤压下的主动调适与自救。他们试图在发展可能性与生存可控性之间,寻找一个更能喘息、更能触摸生活实感的平衡点。

这也映照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关乎本质的问题:城市发展的核心,究竟是为了什么?答案早已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被点明:" 城市的核心是人 ""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

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中,有一个关键但容易被低估的要点:再次强调要构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这个意思是,在步行 15 分钟左右的范围内,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相当于构建一个 " 小微城市 "。

市民在成都春熙路步行街上 / 南风窗 郭嘉亮 摄

如果仅仅将它理解为打造社区业态或者商业模式,其实是不够完整的。这一举措的更深层价值在于,为城市之中的 " 奋斗者 " 创造一个足以休憩的空间,从物理层面减轻 " 生活节奏太累 " 的重压,为年轻人腾挪出更多精力去触碰理想或享受生活本身。

因此,年轻人无论是持续坚守大城市,还是退居小城寻找心安处,都指向一个朴素的真理:一座值得托付的城市,不仅应提供向上的阶梯,更得承载个体的生活尊严与身心安顿。

毕竟,人生在世,活得快乐是第一位。失去了这个前提," 发展 " 和 " 高薪 ",都变成了空洞的束缚。因此,选择一座城市,始于对自己的珍视,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需要能够滋养而非消耗自身。

自由的再定义,超越枷锁

理想与生活,无疑是年轻人择业、择城时最核心的考量。然而,这二者之外,年轻人常被一张无形的网束缚。这张网,由原生家庭的期望、社会时钟的催促以及对 " 试错成本 " 的恐惧共同织成。

根据南风窗的调研结果,年轻人在作出重大抉择时,还需要面临复杂的家庭生态。42.5% 的受访者与原生家庭是 " 各自自理 " 的关系,有 19.6% 的人则是在没有支持之外,还 " 需反哺家庭 "。有人在自力与反哺中,尽管很疲惫,但依然决定 " 坚持下去,以后孩子的起点就高了 "。

不过,即便是看似主动的选择,也未必轻松。有人落脚一线城市,理性权衡着工作与赡养父母的平衡,视其为未来归宿。但城市的繁华之下,他也感到痛苦:" 放眼望去确实很有‘未来城市’的科技感,可是玻璃幕墙的高楼,一幢幢都一个样,高楼里的工位,一排排也都一个样,觉得无聊甚至厌倦。更何况,这是一座几乎找不到不加班的工作的城市。"

还有 37.9% 的受访者,从购房首付、人脉关系、工作介绍等等方面,都能获得来自家庭的助力。但这种来自家庭的支持,也不是 " 毫无代价 " 的。

有人 " 高考时坚定想要去大城市‘见见世面’,无奈受父母之命被迫留在家乡 "。而一位正在择业的青年说:" 和妈妈爆发了异常激烈(的)争吵,哥哥轮番让我做出选择的电话轰炸下,我离开了老家来到了上海。" 爱意与束缚并存,支持有时也意味着某种程度的 " 交换 "。

上海 / 图源:pexels

通过热力图的可视化分析,我们也可以直观地看到父母支持与城市选择之间的关联模式。比如,选择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人,需有较强经济自立能力。而在家乡或小城市工作的人,家庭的人脉资源就会变得相当关键。

但是,这些数据和个体故事,还远远无法详尽描绘数千万青年,在就业和定居中所面临的庞杂困境。而我们所能探知的是,要挣脱这张由亲情、资源与社会期待编织的巨网,单凭一腔孤勇远远不够。

在调研中,有人写下回答:" 一直到现在,我都在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是正确的。"

35 岁、45 岁失业的焦虑,家庭的支持与反哺,对理想与现实的难以权衡,都呼唤着我们沉下心来,重新审视,什么才是 " 正确的选择 "。或者,其实不存在正确的选择。

最近,有两个场景中的两句话让笔者印象深刻。

一次是在长三角地区的某个招商引才大会上,一位远道而来的诺奖得主说,冒险精神和好奇心对科研而言至关重要。尽管已经年逾 80 岁,他还在期待自己获得第二个诺奖。

一次是 " 得到 " 的创始人罗振宇,由于坚持健身和直播写稿,一个月瘦了 10 斤,他发了一个视频说:" 成年之后,我第一次不认为自己是个胖子了。" 已经 50 多岁了,他觉得自己 " 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

50 岁,80 岁。" 年过半百 "" 年过古稀 ",对于职场普遍存在的 "35 岁焦虑 " 而言,这些年纪都要苍老得多,很多人都以为行至此处,也差不多是走到了人生的天花板;甚至有人把焦虑前移,认为 " 高考定终身 "。太多的焦虑围绕着年轻人。

但真相也许是,人生的容错率可能要比想象中的高,试错,没有那么可怕。

吾心安处,是吾城。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