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苏州少儿武术散打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武术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再遇见|伦敦副市长道博:沪伦两市DNA相似,对华接触推动互相学习

adminddos 2025-08-06 07:14:18 4 抢沙发
苏州少儿武术散打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武术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再遇见|伦敦副市长道博:沪伦两市DNA相似,对华接触推动互相学习摘要: ...

【编者按】

五十年春风化雨,中欧从相识到相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段跨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更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之间思想互鉴、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

这一次,我们对话的人物是:伦敦副市长道博(Howard Dawber)。

伦敦副市长道博

3月21日,伦敦副市长、伦敦发展促进署主席道博(Howard Dawber)来沪参与“苏州河对话泰晤士河之中英科技企业水岸交流会”,期间他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他感慨道,河流为上海和伦敦带来贸易,两地因此具有外向型视野,并注重与外界合作。

长期以来,道博负责推动伦敦的增长和商业交流工作。在2023年12月出任伦敦副市长前,他在商界工作了30年,包括开发伦敦地铁伊丽莎白线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等项目。

今年三月访问中国时,他还带领14家英国高成长科技企业来到上海。在他看来,尽管全球地缘政治变化,但英中各个层级交往频繁,本届工党政府提出对华接触的理念,也为未来双方合作打下基础。

数据显示,尽管中英之间的政治关系在过去几年出现波折,但中英贸易关系保持了相对稳定。过去几年,包含中国香港在内,中国与英国双边贸易额稳定在1100亿英镑左右,截至2023年,中英双边投资累计超过1300亿英镑。

“上海和伦敦都是滨水的贸易之城,有相似的DNA”

澎湃新闻:今年恰逢中欧建交50年,当前英国在中欧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

道博:谈论地缘政治是英国政府的工作。我想说,英国新政府在宣言中表示,与中国建立基于务实、接触、友谊和合作的新型关系。(财政大臣)里夫斯今年1月访华,其他部门的大臣、市长和企业代表也是如此。

我所在的市长代表团是有史以来访华规模最大的,包括来自西米德兰兹郡、东米德兰兹郡、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地的官员。这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即多年来伦敦一直与中国城市保持良好关系,我们希望继续保持。

澎湃新闻:您如何评价本次中国之行尤其是上海市的行程,又有哪些“意外发现”?

道博:中英城市之间有很多对话机会和合作机遇,也面临不少相同的挑战。这次来华的14家高成长型英国企业来自人工智能(AI)、游戏、科技和可持续等领域,我们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伙伴,进行对话,开启合作。实际上,我们已经推动了一些实质性的合作。

此次中国行让我印象深刻。表面上看,英中似乎完全不同——语言、文化和习俗等,但英中做生意的方式非常相似,都尊重监管信任法律。中国人友好热情,在商业上非常专业。

上海和伦敦有着类似的DNA,都是滨水的贸易之城。英国与上海有历史渊源,巧合的是,我们今天所在的建筑苏河湾中心是由英国诺曼·福斯特事务所(Norman Foster)设计的。我们有如此多的共同点,对未来也有共同的期待。

澎湃新闻:《奔流》(Our Water)是澎湃新闻重点打造以一个河流为题推动世界城市进行多元对话的项目,您如何看待这类项目的意义?可否请您提三个值得双城持续对话的命题?

道博:很多城市都有河流,但不是每个城市都有港口,港口带来贸易。伦敦的建立基于泰晤士河沿岸贸易,泰晤士河连通海洋,具有潮汐特性,是天然的通航水道,这也让伦敦逐渐成为连接内陆与海洋贸易的关键枢纽城市。

在上海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苏州河与黄浦江穿城而过,汇入大海,船只从这里出发,抵达世界各地的港口。同样作为滨河之城,商贸之地,上海和伦敦一样,天然具有一种特殊的外向型视野,注重与外界建立联系,寻求合作。这是伦敦与上海所共有的一种特殊的城市基因。

我相信在文化、创新、商业、人员交流等多个方面,上海与伦敦都能分享经验、交流文化,并发现彼此身上那些不同的、有趣的和令人兴奋的事物。

澎湃新闻:2024年伦敦曾提出“伦敦增长计划”(London Growth Plan),伦敦与上海两座城市在哪些重点的行业和领域有合作机遇?伦敦又对上海有哪些期待?

道博:伦敦增长计划可以在所有领域与上海发生关联。上海是中国的商业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很有名,银行、金融业务非常强势,金融也是伦敦的主要优势之一。两座城市在这些领域已有长期良好的连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

第二是创新,伦敦正在成为创新中心,也是创新的应用技术中心。伦敦有一百所大学,英国大学带来的想法、孵化的创新公司都有巨大价值。在创新、科技领域,中国企业也可以在伦敦找到非常好的市场,并与伦敦企业合作。在这次中国行中,一些金融、科技企业提到了生命健康产业,我们可以在今年伦敦的两场活动中找到机遇——6月的伦敦科技周和11月的伦敦生命科学周。

最后一点,既是全球的关注点之一,也是我们今天的话题点——河流,特别是绿色河流。在伦敦,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研究空气质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这非常成功。治理泰晤士河也是伦敦市长萨迪克·汗的重要关注点,让人们能在泰晤士河中游泳。我听说这也是苏州河的关注点,成为一条干净、无污染、有生命力的河流。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寻求对话寻求合作的议题。

“激励年轻人思考全球化”

澎湃新闻:可否分享您对中国市场的看法?英国企业对进入中国或在中国拓展业务信心如何?

道博:中国是英国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中国的经济增长强劲,令人兴奋。伦敦有很多中国游客,中国有很多英国企业。上海的许多建筑都有英国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的参与,在金融、商业服务、公关咨询等多个领域也有英国人的身影。我们的产品也在中国销售,从捷豹路虎汽车到“伦敦制造”的“小布”自行车(Brompton)。

我们与中国政府有非常良好的关系,比如伦敦发展促进署在上海的办事处就是为了帮助伦敦企业进入中国而设立的,我们也在帮助中国企业进入伦敦来实现国际化。这种合作很关键,能确保双方交流的顺利展开。

澎湃新闻:您提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如何看待中国进入英国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

道博:伦敦是一个开放、热情的城市。伦敦有很多中国人,近些年来,有400多家(中国)企业在伦敦经商或设立了办事处。

虽然银行、法律、商业服务等部门听起来不像今天来到这里的科技企业那样有“魅力”,但这些领域里的企业做着扎实的工作,它们在伦敦设立办事处、雇佣人员和引进中国专家,服务于在中国的英国企业,也服务于身处伦敦的中国企业。

以全球速卖通(AliExpress,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零售平台)为例,这个平台在英国非常受欢迎,尤其在“黑色星期五”时销量特别高,它的代言人是贝克汉姆。我觉得中国企业在面向消费者领域的业务做得很好,本次中国行我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看到了中国制造的技术,我也买了很多中国产品。

另外,我对能促进文化交流的产品感到兴奋,这些产品展现了全球化的一面。例如腾讯收购了美国游戏公司“拳头游戏”(Riot Games),并基于《英雄联盟》制作了动画剧集《双城之战》(Arcane)。全球观众通过流媒体平台观看这部作品。目前该公司正与英国公司合作,基于该动画打造沉浸式体验。法国、美国、中国等多个国家的公司都参与其中。这个有伦敦参与其中的艺术项目既创造了独特体验,也呈现了文化交流令人兴奋的一面。

我很荣幸能作为伦敦的商业代表,我认为伦敦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商业城市之一,是适合做生意的地方。实际上这个说法存在已久。我也很期待能与上海合作,共同推进一些文化领域的交流,这可以真正激励下一代年轻人思考全球化。

“考虑未来发展时,我们也会参考上海的经验”

澎湃新闻:在与中国城市开展合作交流时,如何合作共赢?又有哪些挑战?

道博:我认为我们面临类似的问题。许多重工业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关闭,并搬离伦敦。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伦敦重新开发了码头区(Docklands)和东伦敦等地。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发了东伦敦的斯特拉福德(Stratford)地区。在城市开发这一方面,伦敦已有经验。

考虑未来发展时,我们也会参考上海的经验。当然,上海同样在关注伦敦和英国的举措。我们有共同的使命,即创造公平、绿色、繁荣的城市,支持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

这是上海和伦敦的关联所在,上海计划为所有市民改善整座城市,这离不开创新,需要电动车、新材料等性能高但更环保的产品。这是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和分享经验的领域,并在实际解决方案上进行合作。

澎湃新闻:尽管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中英在经贸关系上保持一定韧性。2025年以来,中英高层互动更加频繁。您如何看待未来一年两国经贸合作的前景?

道博:随着地缘政治变化,世界各地会出现紧张态势和不同的问题。但过去几年,英中贸易往来很深,比如携程等上海企业(在英国)加强投资。我总是开玩笑说,(在英国)我在中国制造的公共汽车上工作,使用中国制造的手机。

我认为,2024年就任的英国新政府提出对华“接触”的理念,让一切变得更容易,因为这表明英中是朋友。英中在国家、地区和地方层面都有很多合作,包括里夫斯访华、2024年中英领导人会晤,以及这次来华的英国市长代表团等。

这表明,英国想(与中国)建立积极的关系。伦敦会采用中国企业的创新方法,英国大学的创意也适用于中国企业和城市。我们可以从彼此的身上学到很多,因为我们不仅要应对挑战,还要利用共同的机遇,比如利用AI开展业务。

伦敦有非常好的AI模型和公司,是“欧洲(AI)首都”:我们有1300家AI企业,多于纽约,也多于法德两国的总和。基于新技术进行合作,或许会带来更多惊喜,我对未来感到非常兴奋。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