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禾元生物”)IPO过会,成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首家适用该标准过会的IPO企业。作为一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禾元生物此前因“稻米造血”而引起广泛关注。
《经济参考报》记者研读公开资料发现,在前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出具的两轮问询函回复报告中,禾元生物关于核心产品HY1001(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的五年收入预测,竟从最初的72.55亿元“改口”为后来的54.70亿元,“缩水”了17.85亿元。值得关注的是,禾元生物核心产品HY1001在全球尚无商业化先例且尚未产生营业收入,其未来业绩或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近三年累亏近5亿元
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
公开资料显示,禾元生物长期专注于水稻重组蛋白质表达技术的研发,并开发了多款药品、药用辅料及科研试剂等产品。具体而言,禾元生物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精确植入水稻基因组来表达人血清白蛋白。改造后的基因工程水稻,1公斤稻米可产出数克血清白蛋白,远超传统血浆提取技术的生产效率,因此又被称为“稻米造血”。
禾元生物旗下新药HY1001,作为基于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开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已于7月18日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药品。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禾元生物实现营收分别为1339.97万元、2426.41万元、2521.61万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4亿元、-1.87亿元、-1.51亿元,三年合计亏损4.82亿元。
在持续亏损的同时,禾元生物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据招股书披露的资产负债表显示,2022年末、2023年末和2024年末,禾元生物的货币资金余额分别为3.88亿元、2.36亿元和1.60亿元,呈持续减少态势。而在2022年6月30日,禾元生物的货币资金余额仍高达6.54亿元。
与此同时,禾元生物的债务规模在不断攀升。截至2024年末,公司的长期借款高达1.84亿元,同比增长104.18%。截至2022年末、2023年末和2024年末,禾元生物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8.81%、23.96%和43.37%,呈快速攀升态势。同期,公司的流动比率分别为2.35、2.39、1.02,速动比率分别为2.03、1.96、0.69,两项财务数据均出现下降。
在长期亏损与资金承压下,作为创新药企业的禾元生物或亟需资金补充。据签署日期为2025年7月3日的IPO招股书(注册稿)披露,公司此次IPO拟募投项目中,重组人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已于2024年9月开工建设)计划投资总额19.09亿元、新药研发项目计划投资7.94亿元、拟补充流动资金1亿元。除部分自有资金外,禾元生物上述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约24亿元,处于“等米下锅”状态。记者同时发现,在签署日期为2022年12月22日的IPO招股书(申报稿)中,禾元生物上述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超35亿元,其中仅补充流动资金就高达8亿元。不过,禾元生物在招股书中未就补充流动资金缩水7亿元问题进行解释。
业内人士认为,禾元生物未来盈利预期高度依赖于旗下刚上市核心产品HY1001,而HY1001商业化如出现不及预期的情况,或将延长其亏损期并进一步加剧其资金压力。
收入预测“缩水”近18亿
“改口”背后或有隐情
《经济参考报》记者研读多份公告文件发现,针对核心产品HY1001的商业化预期,相隔不到两个月时间,禾元生物在其对外公开的两次问询回复函中出现了明显的预测“缩水”。
在落款日期为2023年6月27日的首轮问询回复函中,禾元生物乐观预计,HY1001产品上市次年即2026年可实现收入5.33亿元,2030年可实现收入21.94亿元,2026年到2030年五年合计收入可达72.55亿元。
然而,在落款日期为2023年8月23日的二轮问询回复函中,禾元生物则预计,HY1001产品2026年的销售收入减少为4.44亿元,2030年的销售收入锐减为15.67亿元,2026年到2030年五年合计收入为54.70亿元。
而在最新版的IPO招股书(注册稿)中,记者未发现与HY1001产品市场预期相关的具体收入内容,禾元生物的表述改为预计“实现快速放量销售,为公司带来强劲的业绩和充裕的现金流”。
相比之下,围绕HY1001产品的预期收入,两轮问询后2026年收入缩水近1亿元、2030年收入缩水近7亿元,2026年到2030年五年合计收入预计缩水近18亿元。而在招股书中,禾元生物并未就核心产品收入预测“缩水”问题进行任何解释。
首轮问询回复函还显示,HY1001在中国开展的首次I期临床试验观测到一例严重不良事件(SAE),独立数据委员会(DSMB)判定该SAE极可能与梗阻性胆石症有关,但未排除与OsrHSA(即HY1001)的相关性。
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在最新版招股书(注册稿)的“重大事项提示”章节中,禾元生物用上千字的篇幅重点提示了“HY1001可能存在销售不及预期的风险”。禾元生物在招股书中也直言,其“稻米造血”技术尚缺乏商业化验证。
针对“是否因监管问询压力下调预期”“预期收入为何随意修改”等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将其整理成书面采访提纲并发至该公司公开邮箱,同时致电该公司表明采访意图,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未有回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