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苏州少儿搏击武术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武术搏击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新书首发,90%以上为首次公布

adminddos 2025-08-08 09:44:07 8 抢沙发
苏州少儿搏击武术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武术搏击散打(报名咨询)1891-5555-567:-《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新书首发,90%以上为首次公布摘要: ...

2025年8月7日,《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全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25年出版)新书首发暨座谈会在辽宁省博物馆佩文斋盛大召开。此次活动由辽宁省博物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主办,汇聚了众多敦煌学界著名专家及文博界、图书馆界、高校代表,共同见证这部凝聚着深厚学术底蕴的重要研究成果的发布。​

首发仪式由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主持,座谈会则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秘书长史睿主持。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党委常委、书记宋泽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分别致辞,并一同为《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揭幕。

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该书编著者郭丹详细介绍了项目的编纂过程。随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兰州大学萃英学者一级教授、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郑炳林等众多学界权威人士先后作交流发言,深入探讨相关学术话题。还有多家媒体记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出版创新及重要价值等内容,总结散藏敦煌文献的新整理成果,共话未来敦煌文献与中华传统文化及典籍整理研究与出版的发展新方向。​

《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是国家“十四五”出版规划项目、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更是中宣部牵头实施的“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的重要阶段性成果,被列入“敦煌文献全集”。该项目自2023年3月启动,历经近两年的不懈努力,于2025年1月正式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向社会全面、完整刊布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文献,是国内散藏敦煌文献整理和出版工作的重要代表,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的持续关注,充分彰显了辽宁在敦煌学研究、敦煌出版以及敦煌文化传承和传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突出贡献。

​出版背景与研究概况​

2022年10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印发《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将“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列为重点实施的重大工程。该工程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主持,集结中国学术界、文化界、出版界的力量共同推进。先期开展的“敦煌文献全集”工作,作为其中的重点项目,以高清全彩方式高水平集成刊布、高质量系统整理散藏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便是这一工作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书由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郭丹编著,基于对辽博所藏敦煌文献的全面整理,进行甄别、归类、缀合和深入研究,结合敦煌学最新研究成果予以定名,并附叙录和整理与研究综述。其中绝大多数文献系首次完整刊布,项目自2023年3月启动,2025年1月正式出版,全书共5册,收录文献编号110余号,图版约1400幅。​

LD5142-05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书籍内容与文献来源​

作为“敦煌文献全集”的一种,本书以大型八开形式收录了辽宁省博物馆所藏全部敦煌文献的高清全彩图版,结合敦煌学最新研究成果定名,并附有整理与研究综述、叙录等研究内容,绝大多数文献为首次完整刊布,全书共5册,收录文献编号110余号,图版约1400幅。​

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主要来源于罗振玉旧藏。罗振玉生活在清末民初,一生致力于搜集、整理古代遗物,在敦煌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堪称“中国第一人”。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他一方面呼吁将劫余敦煌文献送存京师图书馆,另一方面悉心购藏流散的敦煌卷子,并辑录出版多种文献。1928年,罗振玉移居旅顺,所藏大量珍贵敦煌文献也随之带到东北。1940年罗振玉去世后,其遗留下的敦煌文献主要保存在长春、旅顺等地。东北解放时,部分罗氏旧藏由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征集,入藏于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前身),成为辽博敦煌藏品的主体。此外,零散的敦煌藏品还来源于大谷光瑞旧藏、国内私人藏家及辽宁省文物店。近年来,辽宁省博物馆对馆藏敦煌文献开展了深入整理研究,对其进行了整体编目和定名研究。​

LD29379近代题跋

辽博所藏敦煌文献数量达百余号,是国内散藏敦煌文献中内容丰富、质量极高的一批收藏品。其收集年代较早,且流传有序,是极其难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从内容上看,绝大多数为佛教典籍,少数为道教文献、失佚史籍,其中包括前所未见的佛教论典及社会文献。年代上起南北朝,下迄五代,品相完好,书法精湛,价值重大。由于收藏来源的特点,所藏写卷中不乏许多敦煌文献珍品,对敦煌学、敦煌文献及其鉴藏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

编著者与收藏机构​

辽宁省博物馆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博物馆,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放的东北博物馆,1959年更名为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文物近12万件(套),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涵盖甲骨、书画、丝绣、铜器等二十一个门类,尤以晋唐宋元书画、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其中,中国古书画收藏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素以质量精良、精品荟萃而蜚声中外,如《曹娥诔辞》《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等,皆为稀世之珍。

本书整理者、具体编著者郭丹,是辽宁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研究专长为博物馆藏品研究。多年来,她潜心于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整理,在对文献予以编号、定名的同时,先后发表《辽宁省博物馆敦煌西域文献简目》《俄藏Ф341〈长阿含经〉出土地探源——基于LD4983-02、SH.153-8、SH.165-3及梁玉书、王树楠题跋的考察》等多篇研究论文,并主持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对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写经的整理与研究、辽宁地区敦煌文献的调查等多项研究项目。​

文献价值

敦煌藏经洞自1900年发现后,大量敦煌文献流散至世界各地,收藏主要集中在中国北京、法国巴黎、俄罗斯圣彼得堡、英国伦敦和日本大阪、东京等多地的公立、私立博物馆、图书馆中。就国内而言,京津、江浙沪以及甘肃地区的敦煌文献收藏数量可观,而近年来的整理与研究表明,位于东北的辽宁省博物馆,就文献价值而言,亦堪称重镇。​

在学术价值方面,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涵盖南北朝、隋、唐、五代几个重要时期,涉及宗教学、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与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收藏的敦煌文献异地同源,是当代敦煌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其中不乏具重要学术价值的孤本和珍本,如《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上并序等,可为社会史、文学史、佛教史等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新材料和关键史料。​

LD4993b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二

文献价值上,其内容涵盖阿含部、本缘部等诸部,囊括经、律、论三藏以及佛教活动文献、禅宗文献、疑伪经等,还有道教文献、史籍和书仪等。部分内容未见传世,具有重要补佚和校勘价值。​

艺术价值方面,其中的一些书法珍品,如唐《恪法师第一抄》《龙朔二年写经》以及部分南北朝写本,极具书法艺术价值。《恪法师第一抄》以草书写就,用笔保留章草的滞重古朴,结字、气韵与唐孙过庭的《书谱》相通,有今草的诸多印迹,展现出作者娴熟的用笔技巧和深厚的草书功底,不仅是敦煌写经中的草书经典,也是辽博的镇馆之宝之一。​

文物价值层面,其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于东北解放战争中征集所得,交由东北博物馆收藏;二是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拨交至东北博物馆;三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辽宁省博物馆自上海、长春等私人手中及辽宁省文物店购藏。绝大多数在东北博物馆时期入藏,此前的鉴藏题跋者有罗振玉、大谷光瑞等不下三十余人,所藏敦煌文献保留有近人名家题跋数十则,内容丰富,可为溯源敦煌及海内外相关文献的近代流转过程提供关键线索。​

重要研究成果

辽宁省博物馆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放的东北博物馆,建立之初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品体系,其中罗振玉旧藏的部分敦煌文献,与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购藏的敦煌文献一起,成为重要文物收藏。​

2019年10月,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获得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立项,当年3月已开始文献图像的采集,编号定名等工作也随之展开,标志着全面系统性整理正式启动。几年来,除对馆藏敦煌文献进行编号、定名外,还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明确了文献来源,知晓绝大多数在东北博物馆时期入藏,鉴藏题跋者众多;明确藏品除敦煌藏经洞散佚文献外,还包括吐鲁番文献、日本古写本、宋代以前传世写经等,价值不容小觑;与多个收藏机构的藏品可以缀合;文献题跋内容丰富,是早期敦煌学研究的珍贵素材;经梳理分析发现,所藏敦煌文献绝大多数为1910年甘肃解运京师之劫余敦煌文献所流散。​

本次出版收录的110余号敦煌文献中,不乏具重要学术价值的孤本和珍本。如LD4977b《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上并序,是目前唯一所见卷次为“上”的《大乘起信论广释》,可补佚文之阙,序文中还包含昙旷生平活动的具体细节,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材料;LD5161-02e《菩提达摩和尚碑文》,是前所未见的敦煌写本全本,对研究中国禅宗史及禅宗思想史意义重大;LD5160-02x《归文诗四首》(拟),为唐五代文学研究补入新诗四首。​

LD29379大般涅槃经卷三五

2019年以前,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未有敦煌学意义的编目。1952年东北博物馆清理馆藏文物及资料时,除LD5271《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像》被编入“古地图”类外,其他敦煌文献作为书画类文物的一部分编入藏品登记卡片、账册之中。本书中的文献编号采用当时登记的文物总号,前附标示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代码“LD”,文献名称则按敦煌学定名标准重新厘定。由于书画类文物中包含其他作品,编号不连续,且存在多个文献装裱于同一卷、册编入同一文物号的情况,文献实际数量远大于文物数量。​

从年代分布看,这些敦煌文献上起南北朝,下迄五代,与已知敦煌文献的时代特征相吻合。其现状基本经过装裱,仅极个别保留出土时的原始状貌,部分文献还书写题签、题跋并钤盖鉴藏印章,为整理与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有益信息。​

研究和出版意义​

其一,公布了敦煌文献目录。2019年以来,依托相关基金项目及科研课题,辽宁省博物馆对馆藏敦煌文献展开系统整理与研究,首次公布了完整目录,积累的编目经验对国内散藏敦煌文献的整理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其二,发现了新材料。正如陈寅恪先生和王国维先生所言,新材料对学术研究至关重要。在整理过程中,新发现的重要孤本和珍本,为丰富佛教思想史、禅宗发展史研究,特别是佛教中国化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材料。​

其三,推进了敦煌文献全面整理与刊布的进程。敦煌文献文化价值重大,但散藏在海内外其他收藏机构的敦煌文献或无完整全彩图版公布,或仅有目录和叙录。在“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工程”推动下,《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等首批成果标志着敦煌文献出版进入全彩高清时代。《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出版,90%以上文献系首次刊布,是其馆藏全面整理集成的标志,对推进敦煌文献全面整理和刊布意义特殊。同时,整理中发现的缀合关系表明,未整理、刊布的散藏敦煌文献是敦煌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加速其整理与刊布刻不容缓。

其四,促进了博物馆研究和展览事业的发展。在辽博敦煌文献全面研究基础上,除了《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这一成果外,还转化出2025年5月开幕的《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辽博特展,该展览作为辽宁省博物馆年度重点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辽宁省文物局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项目。出版与展览两项成果相辅相成,没有前期的全面研究和出版,就没有后续集大成的展览呈现。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