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淞江畔,循环经济产业园是苏州工业园区内的一座“园中园”,这里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厂、有机废弃物(餐厨、厨余垃圾等)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热电厂、天然气接收站等七座基础设施,在处理园区内废弃物的同时,实现了各自副产物的内循环。

循环经济产业园鸟瞰
中新集团旗下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吴疆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他们的目标是把这个园中园打造成一个“近零碳”产业园,以“污水处理—污泥处置/有机废弃物处理—热电联产/生物天然气利用”为核心,各设施有机互联,互为能量和原料提供者、互为废弃物处理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资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排放的最小化。
在这些建筑物的顶部,还安装了分布式光伏电站。“产业园内的基础设施24小时运行,用能需求大,光伏绿电的引入有助于优化用能结构,可以提高绿色能源比例,降低碳排放。”吴疆说。
基于这些实践,循环经济产业园如今已实现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征集活动获选名单上,苏州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案例入选园区类名单,是该领域苏州唯一上榜项目。
循环经济产业园是苏州工业园区零碳实践的一处缩影。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
能源基金会工业项目主任韩炜认为零碳园区建设应具备三个关键要素,首先是能源和电力系统的清洁化,其次是产业结构的低碳化,以及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化,包括园区物流、厂房、交通等方面。
在我国能源系统转型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正积极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工业园区这一综合集成场景成为工业低碳减排的“试验场”。作为国内综合发展水平最好的区域之一,苏州工业园区通过规划先行、数字化碳管理以及园区企业共建,已经在零碳园区建设上做出众多探索。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走进苏州工业园区,解码这里何以打造工业体系低碳转型的重构试验场,总结转型经验,也探讨局限,为国内其他城市零碳园区建设提供借鉴。
规划先行,描绘转型蓝图
苏州工业园区是1994年批准设立的中新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2023年,苏州工业园区成为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后,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园中园”启动(近)零碳建设,以2019年为基准年,摸清产业园内整体碳排放情况,设计降碳路径,在已有的降碳成果基础上,推进实施绿色低碳项目和各项举措。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摄

50MW/100MWh电网侧储能电站
事实上,苏州工业园区的零碳之路有一条清晰的顶层设计。苏州工业园区经发委副调研员陈霞说,在顶层架构上,苏州工业园搭建了“1+1+N”的政策体系,第一个“1”是开展近零碳路径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在成为试点园区之前就已经完成;第二个“1”是制定了《国家碳达峰试点(苏州工业园区)实施方案》,2024年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后面的“N”就是为实现碳达峰从N个领域去推进的相关工作,包括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科技等等方面都有具体的减碳措施。
在组织体系上,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管委会主任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相关部门全部加入到领导小组里来。所有与绿色低碳相关的需要协调的事项,都可以在领导小组的协调机制下得到解决。
以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指引,苏州工业园区从产业、能源等方面开展了十大行动。陈霞说,苏州工业园区内聚集了各级绿色制造体系企业超160家,这些企业碳中和意愿比较强烈。2022年11月,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联合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进行了碳普惠探索创新,打造了全国首个区域内市场化自愿减排交易体系,盘活了新能源产生的碳减排量,让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实现了碳减排量核证、碳交易以及碳抵消,提升了绿色竞争力。
“有了碳资产,企业可以通过碳普惠智能服务平台进行碳交易、变现。”陈霞举例说,2023年9月,博格华纳驱动系统(苏州)有限公司在园区碳普惠服务中心支持推动下,取得国际权威认证机构颁发“零碳工厂”认证,成为苏州市第二批“近零碳”工厂。
陈霞说:“在降碳方面,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建立考核机制,企业从自己的角度而言都会算大账,节能降碳长远来说对企业发展是有利的,降低成本的同时,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契合绿色可持续发展。”
搭建“碳网”,为园区碳管理提供依据
企业的碳排放表现如何评估?陈霞介绍说,园区在推进工业企业“碳效码”应用,开展工业企业碳效综合评价,建设重点企业碳账户,企业可登录碳达峰平台,使用碳核算、碳足迹功能模块开展相应碳管理。
简而言之,碳效码是用于评估和监测园区内企业和项目的碳排放效率的工具,它通过收集和分析企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帮助企业和园区管理者了解其碳排放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
“我们前期对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和行业碳效指南作了研究,针对企业的能耗和碳排表现,结合行业碳效水平,给园区内每家企业建立了‘一企一档’。”陈霞说,企业的碳效码得分可视化呈现,企业可以从多维度直观地看到自己的碳减排潜力,进而进行精准的碳减排管理。

苏州工业园区“碳网”平台 受访者供图
有了顶层设计和标准引领,如果没有碳的统计和核算也难以精准地对园区和企业碳排放情况进行管理。在苏州工业园区,有一张园区“碳网”平台,能够帮助园区和企业进行碳排放核算。“碳网”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平台,它涵盖了园区的碳排放强度总量,并且分行业、分能源品种、分产业结构对园区的碳排放状况进行多维度比较。
“没有核算就没有管理,所以核算是第一步,”碳路未来(苏州)科技合伙企业(简称“碳路科技”)总经理刘心怡说,目前全国已有十几个园区复制了这种“碳网”的管理方式,通过核算能够对园区内的项目进行分类指导,更好地进行碳排放管理。
苏州的企业服务一张网是一个大的服务网,专门有一个智慧双开的模块,企业可以登录自己的账号,通过平台模型算出自己的产品碳足迹和企业碳排放——这些核算原本需要企业花5-10万甚至更多的钱去请咨询机构完成,现在通过园区的“碳网”平台就可以直接登录填报,帮助企业降本的同时,企业填报的数据自然地回到这个平台上,解决了信息平台持续运营最困难的数据收集和持续稳定性的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很早就接入了企业能耗的在线监测,按照国际和国内的标准,能够直接把这些能耗数据转化成碳数据,最终实时反映到“碳网”平台上,非常直观。这些数据还包括了工业、服务业、建筑交通、居民生活的碳排放占比,排放情况一目了然。
零碳工业园区建设需要标准和核算,“碳网”解决了园区碳排放核算的问题,能够应用到园区的能耗管理,也为园区减碳提供可选择的空间和路径,进而未来应对国家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的过渡。
另外,在产业入园的审批环节,政府管理部门可以用这个平台算出招商企业的碳排放情况进而测算招商的企业对整个园区是拉高还是拉低了碳排放,这对园区产业准入也有帮助。
刘心怡也坦言,苏州工业园的“碳网”建设还存在两大堵点,一个是目前园区在推能耗在线监测,但“碳网”并不能获得所有的企业的在线监测数据,部门间还存在壁垒,不愿意共享数据;另一个是碳监测的颗粒度还比较粗,目前一级计量相对来说是能够实现的,但二级、三级计量还是比较少,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目前还没有在车间、设备这些环节安装计量设施,即便有的企业有数据,但并不愿意共享给政府。未来只有接入更多的数据,企业和政府在用“碳网”进行碳的统计和核算时才能更好用,平台才会被持续用下去。
ESG驱动,助力企业供应链碳管理
工业园区的零碳转型很大程度上需要企业的积极行动,除了做好顶层政策设计和考核机制,如何契合企业诉求,挖掘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和降碳的双重效益,是另一个重要的命题。
苏州工业园内的外资企业很多是世界500强企业,民营企业也都参与国际竞争,都是国际供应链的一部分。园区企业要满足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管理的相关要求,就需要践行高质量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我们一直在梯度培育绿色工厂、近零碳工厂、零碳工厂,指导企业落实ESG管理体系,利用ESG服务平台开展自评价,完善可持续发展举措,并且也鼓励龙头企业对照《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绿色供应链建设。”陈霞说。
在园区内,苏州ESG产业创新中心的大楼里,企业不仅能找到碳核算服务商,还能对接绿色金融产品、参与行业沙龙、获取国际标准动态。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文杰说,创新中心内围绕ESG集聚了一批专业机构,能够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绿色低碳的服务。在苏州工业园区ESG公共服务平台上,企业可以免费对自身ESG竞争力进行在线“诊断”。以“标准诊断”为例,企业根据平台上细分出的39个行业、200多道细项问题,可以快速评估企业的ESG治理水平。这对工厂、企业的减碳有很大促进作用。
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申报碳达峰试点园区,ESG创新中心智库平台为园区做了社会全维度的减碳方案。在ESG创新中心,当企业前来咨询、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入驻企业之间就形成合作关系,会给企业匹配推荐相应的公司,为企业减排提供解决方案。

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停车楼 受访者供图
在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简称“博世苏州”)健康安全环保部总监张淳健看来,园区层面对ESG的重视,对博世苏州ESG的提升帮助特别大。“我们开展ESG,一方面是来自总部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来自我们的终端市场客户的需求。苏州工业园区的一些ESG政策推动我们有更多的实践。”
2020年博世苏州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2024年获得苏州市零碳工厂称号。张淳健说:“企业零碳建设不仅是为了拿到更好的订单,更重要的是增加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以博世为代表的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企业,在自主驱动供应链减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零碳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形成卓越的企业集群和低碳的产业结构往往是最难以复制的。
迈向“零碳”
工业园区的零碳转型根本上是能源系统的深度变革。韩炜认为,苏州工业园区的管理机制、能源系统电力系统低碳化、产业结构低碳化,以及基础设施的低碳化实践可以被其他园区所借鉴,例如园区使用“碳效码”来评价企业的碳表现,并将其与激励政策挂钩。不过,每个工业园的能源结构和排放结构各有不同,很难用统一的标准直接复制。园区应对自己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诊断,考虑如何让自己的能源系统、产业结构更加趋向零碳,进而为自己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苏州工业园区也有其发展瓶颈。按照7月8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零碳园区建设基本条件》,零碳园区需具备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监测等基础条件。根据上述三部门发布的《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对于像苏州园区这种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20~100万吨标准煤的园区,其单位能耗碳排放应不高于0.2吨/吨标准煤。
然而,受制于我国新能源电力供需错配的现状,东部地区对绿电存在强烈的刚性需求,但本地供应能力不足。以江苏省为例,工业园区数量达8558家,占全国总数的11%,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仅有 41.1%,低于 50% 的全国平均水平(2024)。陈霞坦言:“苏州工业园区目前绿电资源不足,距离实现核心指标(单位能耗碳排放≤0.2吨/吨标准煤)还有十倍的差距。”
国家级开发区联盟秘书长宋雨燕指出,我国外向型产业和工业园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的绿电资源禀赋有限。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能够推动西部具备绿电资源禀赋的园区来进行零碳园区建设,同时西部地区的高比例绿电优势也能提高招商引资优势。对于清洁能源资源禀赋不够的园区,将来可以通过技术能力提升,比如特高压输送绿电的能力够强后,可以通过跨区域的绿电输送来解决绿电问题。
中央提出“零碳园区”后,国家和地方都在谋划筹建。然而,零碳园区的建设更需要注重实现多重效应。宋雨燕说,零碳园区不仅仅是减碳,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产业集聚,在减碳的前提下,只有支持产业发展才有价值,做减碳工作不仅仅是出于环境(Environment)的“E”,还有经济(Economy)的“E”,最后实现 “Eliminate carbon”碳排放。
韩炜也认为,零碳园区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服务双碳目标,另一方面也与当前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压力传导密切相关。
“中国许多工业园区位于外向型经济聚集的区域,这些园区企业的产品大多以出口为主,他们迫切需要更好地展示其产品碳足迹,使其产品更加低碳甚至零碳。建设零碳工业园区,通过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基础设施清洁化等措施,不仅提升园区绿色化水平,还能让出口产品更具绿色和低碳优势。”韩炜说。
2025年被认为是零碳园区建设元年,一切才刚刚开始。 “零碳工业园区作为一个特殊的行政单元,可以作为试验场去探索能源和产业的深度转型,但这应该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过程”,韩炜表示,以丹麦为例,哥本哈根北港15年前宣布了其零碳园区计划,现在仍在不断持续优化自己的技术路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