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苏州少儿武术(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武术散打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人民日报整版聚焦:八月十五日,永远值得铭记

adminddos 2025-08-15 07:07:50 4 抢沙发
苏州少儿武术(报名咨询)1891-5555-567::苏州少儿武术散打搏击(报名咨询)1891-5555-567:-人民日报整版聚焦:八月十五日,永远值得铭记摘要: ...

八路军老兵郭效远——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终于胜利了”

本报记者  郑洋洋  人民网记者  王晏如

1945年8月15日,郭效远和战友们从电台里听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郭效远说:“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终于胜利了!”

1922年,郭效远出生在山西崞县(今原平市)楼板寨村。1939年底,他参加了八路军120师警备6团。郭效远说:“这支部队是从陕北过来的红军队伍,作风优良,英勇善战。”

谈起战斗经历,郭效远很兴奋。“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在1940年1月。那场战斗中,我朝敌人的阵地打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枪,还缴获了两支枪。战友们鼓励我,说我表现得很勇敢。”

战斗胜利结束后,部队驻扎在附近的一个山村。郭效远至今记得,那个夜晚,房东大娘给战士们端水做饭的身影。“那时我也是离家不久的孩子,感觉大娘就像自己的妈妈一样亲。”

在以后的从军经历中,他遇到了很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乡亲。他们质朴的感情和对八路军的支持,让郭效远保护百姓、保卫家乡的勇气和决心越来越足。

1942年初冬,当地连降大雪,可战士们还没有冬衣。郭效远回忆,当地抗日政府动员群众把羊毛卖给政府,村里乡亲齐上阵,男人们把羊毛打成绒,妇女们用手把羊绒拍打成衣服形状,放进对缝在一起的两件单衣内,一件冬衣就做成了。但羊绒只有薄薄一层,有的老乡怕战士们冷,把自家攒的碎布块也缝进衣服里。

1945年8月15日,郭效远和战友们从电台里听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郭效远说:“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终于胜利了!那些无私帮助我们的父老乡亲,不能忘。”

在1945年8月初,郭效远所在的团接到命令,攻打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的敌人据点。“一连指导员郭应舟带了一挺机枪冲上去,压制住了敌军反扑的火力,但他却牺牲在了胜利前夕。”郭效远眼含热泪,望向窗外。顿了片刻,郭效远说:“我们的战友兄弟们没有白白牺牲,他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

东江纵队老兵陈作明——

“消息传来,战士们都高兴地跳了起来”

环球时报记者  李迅典  本报记者  王云娜

那天下午,连队指导员传来喜讯:日本投降了。陈作明回忆:“随后,部队召开了庆祝大会,战士们围坐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

“日本鬼子投降的消息传来,战士们都高兴地跳了起来。”80年过去,硝烟散尽,这难忘的一天仍深深刻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老兵陈作明心里。

端坐桌前,挺直腰杆,陈作明精神矍铄。回忆起抗战往事,他时而激动,时而悲伤。

那天下午,连队指导员传来喜讯:日本投降了。刚刚经历了一场恶仗的陈作明欣喜万分,战友们也欢呼雀跃。“随后,部队召开了庆祝大会,战士们围坐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陈作明回忆,“实在是‘喜上加喜’。”

一重“喜”源于多年抗战终获胜利,另一重“喜”还要从此前的一场战斗说起。

1945年7月,陈作明所在的部队接获情报:部队驻地三四十里外的广东博罗县龙华镇外围,日军设立了一个前哨据点炮楼,驻扎10人左右。上级命令陈作明所在部队进行伏击。

经过侦察,部队摸清了日军据点的换岗规律,凌晨4点摸黑潜伏到炮楼下,迅速将其包围并布置好警戒。陈作明说:“我是突击队员,炸药包炸开大门后,就第一个冲进炮楼。”

后来,日军组织报复,部队转移进深山休整。“本来,我还想着跟日本鬼子再打一仗呢。”陈作明说,日军投降消息传来,他久久难以入眠。

胜利时刻,过去的苦难也涌上心头。1928年,陈作明出生在广东增城一个贫苦农家。1938年,日军在大亚湾登陆,战火自此燃遍家乡。陈作明目睹日军的种种残酷暴行,复仇的种子深埋心底。1945年一个深夜,陈作明赤脚翻越十几公里山路,加入东江纵队。

“今天的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胜利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采访最后,陈作明轻轻摘下眼镜,望向远方。现在,只要有机会,他还会到学校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祖国强大了,我们仍要贡献自己的力量。”陈作明语气坚定。

新四军老兵宣钜华——

“日本投降当天,我还在跟随部队打游击”

田先进  梅良仿

宣钜华回忆说:“日本投降当天,我还在跟随部队打游击。老百姓们欢呼雀跃,庆祝期盼已久的胜利。”

雨后清晨,空气格外清新。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三孝口街道一栋老屋的小院里,串串葡萄挂满藤架。

像往常一样,91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宣钜华早早起来,穿上老军装,踩上军布鞋,认真整理仪容,随后就出了门。

“还记得80年前的8月15日吗?”

“当然记得!那个高兴啊!”拉着记者的手,坐在公园的石凳上,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宣钜华说:“日本投降当天,我还在跟随部队打游击。”听到镇里有老百姓放鞭炮,战士们还以为是枪声。“当时我虽然只有11岁,但心里明白日本鬼子被打败了。”宣钜华回忆,“老百姓们欢呼雀跃,庆祝期盼已久的胜利。”

1934年,宣钜华出生在合肥市肥东县刘家集小宣村的一个革命家庭。1931年,他的父亲就参加了革命。1944年春,宣钜华在父亲被杀害后随母亲参军,成为新四军第七师巢北支队的一名小侦察员。

参军不到两个月,他就参与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战斗——奇袭晓星集。晓星集是日伪军盘踞的重要地区,活动在这一带的新四军交通线因此受阻。

1944年春,为了摸清晓星集情况,10岁的宣钜华跟着侦察班数人乔装成赶集的农民,从山王乡出发走了30多公里路。“沿路要经过好几个检查站,侦察班班长将枪塞进我的破棉袄里,因为我年龄小,比较机灵。”宣钜华回忆,经过侦察,他们将晓星集乡公所的敌军人数等基本情况摸排清楚。这一战,他们消灭了盘踞此地的日伪军,他也因此成为当时荣立三等功年龄最小的战士。

“今天的好日子是无数人拿命换来的,胜利后也要将红色故事流传下去,让红色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宣钜华说,“如今祖国强大,人民生活幸福,革命先烈们吃的苦、流的血都是值得的。希望年轻人能够不忘历史,努力为国家贡献力量。”

八路军老兵接成法——

“我当时就想,这下好了,能回家种地了”

王者  刘栋

1945年8月15日,连队召开大会的场景,接成法永生难忘。“连长站在土台子上,嗓子都喊哑了:‘同志们,日本投降了!我们胜利了!’”

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刘官庄镇西苏家庄村的农家小院里,99岁的接成法老人坐在藤椅上,阳光透过柿子树叶间隙落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那双曾握过步枪、操过迫击炮的手,此刻正轻轻摩挲着一枚磨得发亮的军功章。“那会儿啊,心里就一个念想:把鬼子赶出去,老百姓都能吃饱饭。”接成法说。

1945年4月,八路军来到村里动员参军,接成法报名,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回忆起当年的战斗故事,接成法记忆犹新。“命令下来,要突破城防!”老人的声音陡然提高,仿佛又听到了当年的冲锋号,“战士们搭着人梯往上爬,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立刻顶上。”

1945年8月15日,连队召开大会的场景,接成法永生难忘。“连长站在土台子上,嗓子都喊哑了:‘同志们,日本投降了!我们胜利了!’”老人猛地坐直身体,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战士们欢呼着,有的哭,有的笑,互相抱着跳。我当时就想,这下好了,能回家种地了。”

然而,盘踞在烟台龙口的敌人拒绝向八路军缴械投降。8月18日,北海军分区向龙口发起总攻。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龙口被攻克。“十几个敌人乘着小船想从海上逃跑,我们架起机枪追着打,一个都没让他们跑掉。”说到这里,老人眼神坚毅,“跟他们讲不得道理,要想胜利,就得用枪杆子说话!”

龙口战役胜利后,接成法来不及休整,便随部队火速开赴东北。后来,接成法参加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接成法奔赴青海,建设西部。1979年,接成法回到莒县老家。行囊里除了几件旧衣物,便是那几枚军功章。

如今,接成法依然保持着当兵时的习惯。闲暇时,他会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接成法常说:“要珍惜和平,努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听到胜利那一刻

当日本鬼子投降的消息传到河北涉县,战士们和老百姓都高兴地哭了。是老百姓的支持,让我们夺得了胜利。那时我们上山开荒,种小米、土豆。每次下山返回部队时,赶上老百姓做饭,他们都要喊我们去家里吃饭。老百姓担心战士们没饭吃,战士们想着老百姓日子过得好不好。这份军民鱼水情,至今难忘。

——八路军老兵杜士林

1945年8月,我收到了一份所有人翘首以盼的电报。日本投降了,我高兴得不得了。我们电报科一收到电报,马上就交给机要科翻译。为了这一刻,大家等了太久。国家强盛了,个人才有尊严。现在不用再流血牺牲了,但先辈们的精神仍要传承下去。我唯一的愿望就是,祖国更加强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新四军报务员万众一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的《解放日报》,报道了日本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资料照片

最深沉的纪念

徐雷鹏

80年前的8月15日,“日寇接受无条件投降”。举国上下,欢腾庆祝,多少人热泪盈眶。

一段历史永志不忘。回望那血火交织的14年,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沉重数字背后,是破碎山河与离散家园的无声控诉。从沈阳城头的炮火到卢沟桥畔的枪声,日寇步步紧逼,抗日烽火自白山黑水间燃遍神州大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奋起抗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壮烈誓言、“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这些永不褪色的精神刻痕,在历史深处熠熠生辉,如星辰般照亮了民族最黑暗的夜空。

一种精神穿越时空。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敌强我弱,装备落后,是必胜信念支撑着全民族历经磨难考验。将士血洒疆场,民众众志成城。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所淬炼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永不屈服、一往无前。

胜利号角久久激荡。当硝烟散尽,记忆长存:那一座座青山,那一道道河流,都无声地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先烈最好的致敬,就是赓续他们的精神。我们会永远铭记历史,让伟大抗战精神如不灭的灯塔,照亮民族复兴前路——这才是对那场伟大胜利最深沉的纪念。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