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公募绩优基金经理密集出走为哪般

adminddos 2025-07-21 07:05:15 4 抢沙发
公募绩优基金经理密集出走为哪般摘要: ...
 

  ◎记者 赵明超

  今年以来,多位任职超10年、年化回报亮眼、管理规模超百亿元的公募绩优基金经理相继离任。投资核心人物密集出走,已经成为公募基金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对于肩负让大众财富增值使命的公募基金来说,基金经理是非常宝贵的资产,尤其是培养多年、投资趋于成熟的绩优基金经理,当他们离任后,谁来为普通投资者理财?从应对之道看,业内开始淡化明星基金经理模式,更多注重“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建设,但在“关键少数”离开后的效果如何,还有待持续观察。

  流失难题:

  绩优老将密集离场

  近日,安信基金知名基金经理张翼飞因个人原因离职。作为安信基金元老级人物,张翼飞以混合资产投资见长,他管理的基金偏绝对收益风格,回撤控制较好。

  以张翼飞管理的安信稳健增值混合基金为例,主打“固收+”特色的该基金,2015年5月25日至2025年7月15日期间的年化回报超过6%,最大回撤不到8%,良好的业绩表现,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张翼飞离任前,其所管的基金规模合计超过300亿元。

  张翼飞离职并非个案。今年以来,多位绩优基金经理挥手告别老东家。今年5月,鲍无可因个人原因离职景顺长城基金。鲍无可是景顺长城基金一手培养出来的基金经理,2009年12月,加入景顺长城基金,从研究员做起,2014年开始管理基金。以他曾管理的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股票基金为例,2016年5月28日至2025年5月16日,其任职期间年化回报超过12%,该基金自2019年以来每年均实现正收益。

  类似的还有周海栋,他自2010年5月加入华商基金后,2014年5月开始管理基金产品,长期业绩表现抢眼,其管理的华商新趋势优选混合基金自2015年5月14日至2025年3月12日的年化回报超16%。值得一提的是,华商新趋势优选混合基金自2019年以来,每个完整年度都实现了正收益。

  无论是鲍无可还是周海栋,在离职前,他们的管理规模都超过百亿元。此外,华安基金李欣、中欧基金曹名长、工银瑞信基金张宇帆等长期绩优基金经理,均在年内宣布离职。

  “今年以来离职的多位绩优基金经理非常资深,在老东家管理基金超过10年,并且任职期间回报均为正,不押注单一赛道,投资者持有体验较好。”某业内人士感慨道,他们的离职令人惋惜。

  激励困局:

  密集出走为哪般?

  从上述绩优基金经理离职后的去向看,张翼飞、鲍无可等选择“奔私”。其中,鲍无可或加入国内某头部平台型私募。

  在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张翼飞如此写道:“我在安信基金工作了13年,终于到了告别的时候。我将继续从事资产管理行业,虽然已经不算太年轻,但相比那些‘超长待机’的前辈们,我仍可能有半个世纪的时间,继续从事这份激动人心的工作、去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不疾不徐,以足够的韧性和耐心,用一种在长期内风险友好型的、有积累性的、行稳致远的绝对收益投资方式为大家服务,与大家相处。”

  此外,部分绩优基金经理跳槽到头部基金公司。例如,今年1月从建信基金离职的周智硕,选择加入广发基金。此前,广发基金还招揽了中加基金知名基金经理冯汉杰、原嘉实基金苏文杰。

  “从基金经理离职流向看,部分央国企控股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经理离职后,不少选择了更加市场化的中外合资系、民营系基金公司,或是私募基金。”华南某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基金经理年内的离职潮,不仅有基金经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原因,还与整个基金行业的变革有关。过去一两年来,基金行业费率改革、薪酬改革,叠加“去明星化”等,在促进行业正本清源的同时,也引发如何对优秀投研人员合理激励的问题。

  在上述人士看来,从资产管理行业的历史经验看,尽管投研平台建设很重要,但“关键少数”亦至关重要,在推行激励制度改革的时候,如果简单地实行“一刀切”的做法,对优秀人才激励不到位,就会引发人才流失问题,这会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发展。

  破局之道:

  从“明星光环”到“平台制胜”

  对于资产管理行业来说,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石。面对核心人才出走的情况,基金公司又该如何是好?

  业内人士认为,从个人主义向团队作战转变,或成为基金公司的应对之道。今年5月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持续强化人力、系统等资源投入,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基金公司投研面临多项痛点,包括高度依赖投资经理个人能力,且个人能力参差不齐,能力圈各有差异。同时,投研人才考核激励机制与机构化、平台化的管理理念不匹配,且缺乏数字化的投研人才培养机制,长期陷入‘选马、赛马、留马’难题的循环往复。”天弘基金副总经理聂挺进直言,唯有通过流程化、平台化、智能化的科学投研体系,才能实现业绩“可追溯、可复制、可预期”的核心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提拔新人,推出发起式基金,给年轻人更多机会。比如,今年以来,华安基金许瀚天、文康等纷纷升任基金经理,2023年开始管理基金的李杨也迎来自己第一只新发基金。类似的还有,鑫元基金姚启璠、张峥青等均在今年开始管理基金。

  正如睿远基金创始人陈光明所说的那样:“资产管理行业的经营之道:一是对内经营人才;二是对外经营信任。”在绩优基金经理流动常态化的当下,公募行业唯有通过平台化建设筑牢人才根基,才能获得投资者长久的信任,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