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警惕中介兜售“牛市加仓资金”,银行密集围堵贷款资金入市

adminddos 2025-08-18 19:00:33 5 抢沙发
警惕中介兜售“牛市加仓资金”,银行密集围堵贷款资金入市摘要: ...

  一场围绕“贷款炒股”的“金融攻防战”正在上演。

  近期,随着A股市场活跃度提升,股指频创新高,银行紧急“封堵”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通道。8月以来,超十家银行密集发布公告,明确禁止信用卡资金用于炒股、虚拟币等投资领域,并升级贷前审核与贷后监控手段。

  然而,在消费贷利率低至3%、银行APP“引流”开户的多重刺激下,仍有投资者通过“杠杆”借贷资金重仓股市,甚至出现中介机构兜售“牛市加仓资金”的乱象。

  针对此类投资者,有专业人士警示,此类操作可能面临账户冻结、征信受损等风险,更可能触碰法律红线,而股市波动也会放大债务。

  银行先行“围堵”贷款炒股

  近期,随着A股市场回暖,银行全面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监控。据不完全统计,8月以来,、文山市农商行等十余家银行密集发布公告,明确信用卡资金用途。

  与此前模糊表述不同,此轮银行公告对资金用途的限制更加明确——不仅直接点明“严禁信用卡资金用于炒股”,还将监控触角延伸至虚拟币、投资性贵金属等新兴投资领域。

  例如,渭滨农商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信用卡资金用途”的公告,强调信用卡资金不得用于投资理财领域,如购买股票、基金、期货、理财产品、虚拟币、投资性贵金属、股权投资及其他权益性投资等。

  此外,银行正通过多重手段强化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管控。

  在事后惩戒方面,渭滨农商银行强调,信用卡资金用于以上及其他非消费领域,有可能交易失败。对于持卡人违规用卡,银行将对信用卡账户采取警示提醒、限制交易、止付等风险管控措施。

  而实际的处罚可能更为严厉。华南一家银行贷后管理人士告诉记者,违规使用信贷资金一旦被发现,可能不仅被冻结账户,有些可能还会上报征信系统,影响个人信用,进而影响未来数年的贷款申请。

  采访中,多名投资者反映,曾被银行抽查到“资金流向异常”,并有相应处罚措施。

  例如,在深圳工作的周明(化名)称,他在本月初收到银行通知,由于其未按贷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涉嫌违规进股市交易,贷款额度已被暂停,要求在1个月内归还贷款。

  另一位曾借贷炒股的股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经历称,去年她在某银行借款2万元消费贷,通过银证转账至股票账户,第二天就收到银行电话,要求立即还款。同时,她的信用卡额度被降额至1万元。

  在事前防控环节,民生银行近期发布公告称,从9月18日起,将信用卡预借现金转账业务纳入信用卡资金受控金额,对该受控金额进行资金用途管理。信用卡资金受控金额,为转入该行借记卡内的信用卡透支资金,不得用于购房、投资、生产经营、归还贷款及信用卡、博彩及其他违规领域,否则可能导致交易失败。

  不过,多位受访人士告诉记者,银行消费贷的贷后管理目前仍存在一定盲区。

  上述银行贷后管理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消费贷贷后管理的主要途径是电话回访和贷后用途凭证核查,投资者规避银行监测有许多方式,比如提取现金等,因此仅靠技术手段无法完全阻止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而且现在银行很难做到每笔贷款都进行核查,很多时候只能对一些存在异常指标的消费贷或信用卡“取现”进行抽查。

  对此,研究员娄飞鹏建议,在信用卡申请阶段,银行应更加严格审核客户资质;在信用卡使用过程中,银行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持卡人的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对信用卡资金的实际用途进行穿透式管理,确保资金不流入投资、还贷、房地产、博彩等政策限制或禁止性领域。

  暗藏风险

  A股市场持续升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连锁反应。

  上周(8月11日~15日)A股市场放量上涨,各大主要指数悉数上涨,其中创业板指领涨,涨幅高达8.58%,科创50涨幅超5%。8月18日上午,A股继续高开高走,上证指数盘中一度触及3745.94,突破2021年2月18日3731点,创出10年新高。

  等多家银行纷纷加强与券商合作,在手机银行APP首页推送证券账户开户相关信息,并大力推广7×24小时银证转账等业务。通过银行签约开户的客户,可享支付红包、抽奖等多重福利。

  在这波行情带动下,一种危险的投机行为正在社交平台悄然蔓延。深圳自媒体博主李卫(化名)最近一个月通过信用卡套现和消费贷筹集了30万元资金,加上自己的6万元本金,以5倍杠杆全仓买入A股。“上周行情好,赚了1.9万了,”他告诉记者,“现在会根据市场波动随时调整仓位。”像李卫这样的投资者不在少数,他们大多被近期低至3%~4%的消费贷利率和看似宽松的资金监管所吸引。

  在各大投资论坛上,类似的借贷炒股经验分享帖正在迅速增多,不少新手投资者在“稳赚不赔”的幻觉下,通过杠杆资金重仓股市。

  助贷中介的推波助澜让这一现象愈演愈烈。李卫告诉记者,自己最初动了借贷炒股的念头,就是因为收到贷款中介的电话,对方表示最近可借贷的额度较大。

  采访过程中,也有一位贷款中介向记者推销所谓的“牛市加仓资金”,声称只需提供基本个人信息和社保记录,当天就能获得年利率3%~4%的贷款。“这项业务从去年开始就特别火。”该中介表示,现在银行查得严,他们的“内部渠道”就更值钱了。

  然而,这种操作背后暗藏巨大风险。

  华南一名律师对记者表示,《证券法》第59条规定:“依法拓宽资金入市渠道,禁止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禁止投资者违规利用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买卖证券。”

  在他看来,如果个人将消费贷款用于炒股,可能会面临以下法律风险。第一,违反借款合同中的资金用途条款,可能导致借款人需要支付违约金,并被金融机构要求提前偿还全部借款。第二,违约行为会被记录在个人信用报告中,影响未来的借贷能力和信用评级。第三,如果借款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消费贷款为名骗取金融机构的资金,可能涉嫌诈骗罪或其他相关罪名。

  而更大的风险在于市场波动,第一财经此前曾报道,去年10月股市回调时,有不少杠杆投资者因账户浮亏而陷入还款困境。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消费贷资金若流入股市,实际上是一种加杠杆的行为。一旦市场出现波动,由于杠杆效应,亏损将被放大,损失幅度可能远超使用自有资金的情况。从金融市场角度看,这种现象明显会导致资金错配,放大资产泡沫,风险还可能蔓延至金融机构,最终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资产质量下降。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