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防水防火,难防“掏空”?东方雨虹李卫国被曝占用资金6950万

adminddos 2025-08-19 11:39:02 5 抢沙发
防水防火,难防“掏空”?东方雨虹李卫国被曝占用资金6950万摘要: ...

  来源:文轩观察

  此次事件为A股市场敲响了警钟。监管层需加强对异常分红、资金占用等行为的审查,防止大股东利用控制权损害上市公司利益。对于投资者而言,的案例警示,在评估高分红企业时,需穿透财务数据,警惕“掏空式”回报背后的真实动机。

  作者汉卿

  题图 |源自东方雨虹官网

  一家上市公司玩起了私人企业的套路。

  近日,防水行业龙头企业东方雨虹(002271.SZ)因实控人李卫国非经营性占用资金6950万元且未及时披露,被北京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并遭深交所通报批评。

  这一显而易见的违规操作,不仅暴露了公司治理的严重缺陷,也引发市场对其高额分红、质押风险及业绩下滑的广泛质疑。

  实控人资金占用:内控失效的冰山一角 

  公开信息显示,20232月至20245月期间,东方雨虹通过销售人员借款、财务转账等隐蔽方式,向实控人李卫国提供资金6950万元,其中2023年占用2000万元,2024年进一步增至4950万元。

  李卫国1965年出生,湖南常德人,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早年从事教育和统计工作。1998年成立东方雨虹,2008年成功推动公司上市。他是东方雨虹的第一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持有公司22.22%的股份。

  虽然为李卫国输送的款项已于20245月全部归还,但公司未在发生时及时披露,直至2024年年报才被动说明,导致信息披露严重滞后,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更令人担忧的是,监管调查还发现东方雨虹存在多项财务核算问题。其中,光伏组件销售业务采用总额法核算收入不准确,部分工程项目收入确认时点及居间费核算存在偏差,抵债资产债务重组核算不规范,甚至出现预付款不当冲减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账龄划分错误等低级失误。

  这些违规行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公司内控体系系统性失效的集中体现。董事会、监事会及独立董事未能有效履行监督职责,导致实控人李卫国得以绕过正常审批流程,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此次事件还牵涉多名高管责任。董事长李卫国作为资金占用的直接受益人,时任总经理张志萍、财务总监徐玮、董秘张蓓均因未能勤勉尽责被监管警示。值得注意的是,张志萍在事件曝光后辞去总裁职务,仅保留市场和品牌工作,被市场解读为“变相降职”。

  这一系列问题表明,东方雨虹亟需从治理结构、财务内控到信息披露进行全面整改,否则将面临更严厉的监管处罚及投资者诉讼风险。

  高额分红的“输血”逻辑:实控人的资金困局

  在业绩持续下滑的背景下,东方雨虹的高额分红政策显得极不寻常。

  2024年,东方雨虹归母净利润仅1.08亿元,却一度计划分红58.81亿元,支付率高达5443%,远超行业合理水平。尽管在舆论压力下,分红方案最终缩减至22.1亿元,但2025年上半年公司再度推出同等金额的分红,相当于当期净利润的391%

  这种与盈利能力严重脱节的分红行为,不仅违背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合理性原则,更引发市场对“掏空式分红”的强烈质疑。

  市场普遍认为,这一异常分红的背后是实控人李卫国的个人资金危机。作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22.22%),李卫国近年来股权质押比例高达72.43%,涉及融资余额约15亿元,其中10.64亿元将在半年内到期。

  更严峻的是,2021年公司股价高位时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均价55.78/股)如今浮亏超20亿元,而李卫国曾承诺8%年化收益兜底,进一步加剧其资金链压力。

  东方雨虹副总裁张蓓在投资者会议上直言:“李卫国拿到的分红主要用于偿还股票质押融资,降低杠杆。” 这一表态证实了市场猜测:高额分红本质上是为大股东个人债务纾困。

  然而,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存在严重隐患:一方面,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现金流仍为-3.96亿元,应收账款高达94.09亿元,资金链已十分紧张;另一方面,大规模分红削弱了公司再投资能力,可能影响海外扩张及业务转型的推进。

  更令人担忧的是,李卫国近年来的资本运作已形成恶性循环:股价下跌→质押风险加剧→减持套现+高分红→市场信心进一步受损→股价继续承压。

  2024年以来,他通过两次减持套现超12亿元,叠加分红所得,累计抽离资金超22亿元。

  这种“掏空式”操作不仅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更可能使东方雨虹陷入“失血式”经营困境,长远来看或危及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

  业绩承压:房地产寒冬下的转型困局

  东方雨虹作为国内防水材料龙头企业,其业绩表现与房地产行业深度绑定。

  2024年,东方雨虹实现营业收入280.56亿元,同比下降14.52%;净利润仅为1.08亿元,同比下降95.24%2025年上半年,公司业绩继续承压,营业收入135.69亿元,同比下降10.84%;归母净利润5.64亿元,同比下降40.16%。其中,核心业务防水材料收入94.6亿元,同比下降12.48%,工程施工收入下降32.34%,反映出下游房地产行业调整对主营业务的冲击。

  应收账款问题也日益凸显。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高达94.09亿元,占营收比重69.34%,其中大量来自恒大、融创等暴雷房企的欠款难以收回。

  为应对行业下行压力,东方雨虹提出“四大战略支点”以突破困境。其一是零售转型,零售业务占比从2024年上半年的28.29%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7.28%,开始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防水材料。其二是海外扩张。20251月马来西亚工厂试生产,3月加拿大基地开工,7月公司全资收购智利建材超市ConstrumartConstrumart是智利知名建材超市,2024年营收2822.68亿智利比索(约合20.93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7.66亿智利比索(约合0.35亿元人民币)。

  尽管海外扩张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海外业务对整体业绩的支撑作用仍有限。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收入5.76亿元,同比增长42.16%,但占总营收比重仅为4.25%。拉丁美洲防水市场虽有潜力,预计2024-2031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6%,但短期内难以成为业绩的主要支撑。此外,收购Construmart也面临一定的风险,截至2025531日,Construmart资产负债率约54%,净资产约5.2亿元。

  在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的背景下,东方雨虹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尽管公司通过零售转型、海外扩张等举措试图降低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但短期内业绩压力仍难以缓解。

  监管与市场的双重拷问

  在资金占用事件曝光前,东方雨虹的市值已因业绩下滑和行业调整受到影响。2021年其市值曾达到1581亿元,但此后随着业绩下滑,市值持续缩水。

  截至2025818日收盘,东方雨虹股价为12.11元,总市值为289.27亿元。与2021年的高点相比,市值已蒸发超1297亿元,跌幅超8成。

  不仅中小股东权益受损,公司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也面临挑战。北京证监局与深交所虽未处以罚款,但相关处罚记入诚信档案,可能影响公司再融资及高管任职资格。

  东方雨虹的危机是房地产行业调整与公司治理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实控人李卫国需平衡个人债务与公司发展;长期来看,公司能否通过零售转型与海外布局摆脱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将决定其能否重回增长轨道。

  此次事件为A股市场敲响了警钟。监管层需加强对异常分红、资金占用等行为的审查,防止大股东利用控制权损害上市公司利益。对于投资者而言,东方雨虹的案例警示,在评估高分红企业时,需穿透财务数据,警惕“掏空式”回报背后的真实动机。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