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经典照见心灵:当古今中西智慧在乡土间相遇

adminddos 2025-07-28 07:27:01 2 抢沙发
经典照见心灵:当古今中西智慧在乡土间相遇摘要: ...

2025年7月22-24日,由厦门市同安区新美街道党工委、后宅社区教育促进会等单位主办的“古典文明系列讲座暨经典阅读活动”在新星小学举行,活动主题为“共享中西经典,滋养丰富心灵——知名教授带你读经典”。本次公益活动邀请到四位知名教授到社区为中学生讲授中西经典,包括同安乡贤四川大学杰出教授詹石窗、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暨马一浮书院副院长林志猛,并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彭磊教授、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陈慧副教授讲授,助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厦门市书院协会会长方钧泽、同安区进修学校副校长李海攀、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志恒等出席了本次活动,为期三天的六场讲座共有一百三十多位师生到场聆听。

开幕式

新美街道办事处主任柯志强在致辞中表示,新美街道一直重视文化教育和乡村,开展面向学生、农民等实践教育活动是街道的传统。教育是双向或者多向奔赴的过程,经典阅读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识和素养,更有助于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践行以人为本的实践理念,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新时代实践活动中心建设。同安区文明办主任郑森表示,经典阅读活动为基层教育提供了优质资源,有助于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传经送宝。四川大学杰出教授詹石窗充分肯定了本次讲座活动的教育意义,殷切期望大家更多地阅读经典,并呼吁以经典读物、文学熏陶等形式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

詹石窗:老子的圣人之道与人文修养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詹石窗作题为《〈道德经〉的圣人之道与人文修养》的讲座,与现场师生共探身国共治与健康生活法诀问题。詹教授从生命教育与健康角度出发,将《道德经》视作一部“学以成圣”的宝典,讲述其中的圣人境界。《道德经》以圣人论说为核心,凡81章,以圣人教化为中心者占居24章。从中可以概括出圣人的基本品质:心中唯有百姓、救人救物的情怀、在持续的慈善行动中成就自己,以及圣人“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在阐释了《道德经》中的圣人理想后,詹教授揭示了其中蕴含的身国共治理路。身国共治的灵魂是“悟道用德”。“道德”是《道德经》中最为核心的概念,领悟“道德”精神才能抓住其根本。道德贯穿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全程,既是内在价值准则,也是外在秩序根基,故成为身国治理的核心逻辑。身国共治德的模式是“上善若水”。以水为法,从中汲取智慧,做到“处下守信”,方能“不争而常胜”“以柔克刚”。由此,便可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即实现人事安排个性互补,行事的时间节奏、轻重缓急都如音乐般和谐。

詹教授认为,《道德经》为健康生活带来重要启示。生命自诞生开始就面临着特定的环境,如家庭、人居、社会、自然。《道德经》教导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环境。詹教授以发源于《道德经》的“道、德、善、静、安”来概括道家的文化价值观,认为这一五字真言体现了道家的生命大智慧,启示人们逐步通达“通”“美”“真”的三重境界。在呈现了《道德经》中的圣人之道和身国共治思想后,詹教授以《道德经音诵》启发在场师生领会《道德经》中的精妙意涵与人生智慧。《道德经》诞生年代久远、文本艰深,不能以现代词义硬套经典语言,而应该怀着敬畏之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回到本有的历史环境中读书,才能领会其中深意。

詹石窗

陈慧:李杜诗篇中的文化意蕴与家国情怀

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陈慧副教授的第一场讲座题为“李白古体与比兴之道”。首先,陈慧副教授概述了李白的生平经历及政治遭遇,李白怀抱凌云壮志,常以《庄子·逍遥游》的大鹏自比,且都提及孔子,却至死都没能够实现其“游扶桑”的抱负。集结后人对李白的评价,她指出,李白兼具庄子与屈原的精神特质,在诗歌创作中也体现出这种相似性。李白古体诗模仿《诗经》比兴,即在讲述其他事情之前先打一个比喻,说明其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古人写诗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些跟个性非常接近的草木来进行比喻。

陈教授通过解读李白的古体诗,带领师生们领略其“飘然思不群”的诗仙气质。李白对自身的文章事业抱有极高期许,志在承续《大雅》《国风》的书写传统,他追求的不仅是文辞之美,更是文章对人生及政治所能产生的直接且正面的影响。陈教授指出,对李白来说,唯有文章和酒才是比功名富贵、求仙不死更具有永恒意义、更值得追求的不朽之盛事。陈教授以李白的《江上吟》和《将进酒》两首诗,分别阐述李白对文章与酒这两种不朽价值的理解。由此,陈教授进一步引申,当今社会,我们阅读经典、追寻文章的价值,实则是期冀在其中获得这种精神的超脱与心灵的逍遥。

陈教授的第二场讲座为“杜甫律诗与用典之法”。她指出,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他的家世背景、人生经历、文学造诣以及个性特征共同构成了诗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诗歌风格。广阔的关注视角、对律诗体裁的娴熟运用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入理解,使得杜甫成为了一名极具表现力的诗人。杜甫作品大致可以分为四期。第一阶段的杜甫读书游历,过着自由洒脱的生活,贡举不中则仍年轻气盛,多次在诗中以鹰、雕自喻,表达自己志向高远、欲为国除奸的愿望。第二期则包括了杜甫定居长安时的作品,多有长篇,表现了诗人悲愤激动的心情。而第三期作品创作于杜甫因安史之乱而陷入人生困顿时,其作品风格也转向沉郁悲凉。第四期是杜甫人生的最后阶段,是他创作的高峰期,所作诗篇占现存杜诗七成,尤以律诗成就最高,内容涵盖写景、抒情、回忆、怀古、讽刺等,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尽管仕途坎坷、生活困顿,杜甫始终坚守理想,关心国家命运与百姓疾苦。他以律诗为武器,进行讽刺与抒情,影响深远,被后人尊为“诗圣”,其诗被奉为“诗史”。杜甫的律诗不仅技巧高超,更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成为后世学习与模仿的典范。

陈慧

林志猛: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与德性关切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暨马一浮书院副院长林志猛的讲座题为“如何认识你自己: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灵魂与德性”。林教授指出,哲学的基本含义是“爱智慧”,即追求关于宇宙大全的最高知识,探讨人应该如何生活的根本问题。阅读经典是与最伟大心灵的对话,而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无疑是最伟大的哲人典范,他们把身体需要降到最低,灵魂却无比充盈,将毕生精力投向对灵魂、美德与至善的深刻思考。林教授强调,苏格拉底式的无知并非纯粹的盲目无知,而是对美、善、灵魂、最佳政制等最重要事物的无知,这种哲学探求本身是认识自己和通向幸福生活的关键所在。

林教授首先深入解析了《理想国》中的灵魂学说。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血气与欲望三部分。理性作为最高领导者,提供预见;血气则与愤怒、义愤相关,具有含混性与双面性,既能表现为高贵的道德义愤与荣誉心,也可能滑向低劣的犯罪;欲望关乎人的必要的、不必要和非法的欲求,最高的爱欲是对智慧的热爱。柏拉图把古希腊人推崇的四枢德作为沟通灵魂学与城邦政制的中介,城邦和个人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重德性。

林教授进一步剖析了不同德性之间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勇敢不仅是征服痛苦与恐惧,更需抑制快乐与欲望,包含节制的维度。真正的勇敢与完整德性密不可分,它是一种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知识”,是对一切好坏之事的认识。勇敢源于血气,却必须受理性指引,理解整体之善,并包含明智和判断力。城邦的节制在于各阶层之间和谐一致,较优秀者统治较低劣者;而个人的节制要求灵魂三部分和睦共处,理性支配欲望与血气。城邦的正义在于各阶层各司其职,个人的正义则是灵魂各部分各安其位,理性主导并照料灵魂整体的完美。柏拉图提出“自然正义”,主张应由智慧者依据人的自然本性进行分配,方能实现真正的正义,但他并未完全否定习俗正义的实践价值,强调需要在两者之间达成一种调和。林教授强调,柏拉图哲学中“认识你自己”的核心路径,正是在于通过对灵魂结构的剖析和对德性的实践,指向个人灵魂的完善与城邦的正义秩序,这为当代人理解自我与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深邃的思想指引。

林志猛

彭磊:莎士比亚对现代个体与友爱的思索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彭磊教授讲座主题为“现代社会的个体与友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读解”,带领听众步入莎士比亚文学世界中的关切与思考。彭磊教授以文学的意旨引入,指出文学是人学,朝向认识他人和认识自己。对于如何阅读戏剧,彭磊教授表示我们应当推敲人物想法与动机。有时,人物或文本明确交代的动机并不同于其内心的想法,而我们需要还原并走进人物的内心和灵魂,才能真正理解戏剧人物。理解不同的人物,就是理解不同的人生。

彭教授首先指出,《威尼斯商人》的前四幕为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钱,以及鲍西娅令求婚者选匣子,这也是这部戏剧的两条主要故事线索。借钱呈现出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的外在矛盾,而他们的根本冲突是他们对高利贷是否合法的不同理解。选匣子的故事线索则隐含白人和黑人的冲突,这则冲突类似于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的外在矛盾,表明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再开放、包容的城邦也无法完全抹去人在肤色等方面的差异、不同人群之间的冲突。选择匣子的情节表明鲍西娅是一位有能力结合情感和理智的理想人物。鲍西娅凭借计谋将选匣子从由命运决定的偶然之事,转变为人为决定之事,帮助自身所爱的巴萨尼奥选择正确的匣子,且遵守了父亲的遗嘱。这反映出她代表既具备头脑又具有情感的女性形象。选匣子作为一种游戏,还透露出一个重要的哲学性主题,即事物的外表与实质可能不统一。

彭教授表示,戏剧的寓意在于人需要爱一个人。如果没有爱,人便是孤独的个体,不可能幸福。戏剧第五幕为指环的故事,表明婚姻的维系需要智慧的参与。鲍西娅教训巴萨尼奥,表明稳固的婚姻无法仅靠誓言维系,最后仍依靠双方对法律的实际执行,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运用智慧。这部戏剧结局是浪漫的大团圆,多对爱人的婚姻已经缔结,但安东尼奥仍是孤家寡人,他的哀伤和忧愁并未得到解决,而是进一步恶化,即安东尼奥应该爱谁仍是未知数。最后,彭教授总结道,莎士比亚的戏剧表明人与人的外部差异无法完全抹除,这决定了人总是属于某一个群体,这是人性所在。我们只能选择爱自己所属的群体,无法脱离自己所属的群体,而现代社会过度强调个体是非常成问题的。实际上,每个人只有超越个体、走向友爱,才能够成就自己。

彭磊

闭幕式

新星小学德育主任陈婷婷在主持闭幕式时指出,本次活动带来的中西经典与阅读思考的碰撞将成为所有师生最珍贵的印记,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教授的授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激发潜能、引领学生成长的过程。

活动发起人和组织者林志猛教授在闭幕总结中表示,在本次经典阅读活动中,师生共探中西经典的精髓,共同领略了中西经典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各位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听众打破了对经典的隔阂,真正感受到经典文本的思想力量。讲座通过阅读和对比中国古典智慧与柏拉图哲学、莎士比亚戏剧与唐诗艺术,也促进了中西文明对话,展现了人类文明对德性、人伦、政治、灵魂与艺术的共同关切,体现了经典阅读的永恒价值。经典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在每位参与者心中播下种子,培养宏阔的思想视野和博学切问的心性,使经典阅读在日常学习和思考中不断延续。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