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场中,港股成为了资金偏好地,今年以来港股市场不断活跃,恒指已在7月触及25735.89点的高点,创下自2022年以来新高。
从港股活跃维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方面,IPO市场持续火热,大型A股公司赴港IPO不断,再融资不断增多,打新交易也明显活跃;二级市场方面,成交额明显增多,南向资金加速流入已超8200亿港元,超去年全年水平。
谁在主导港股行情?显然,只靠基本面无法推动港股形成现有行情,谈及该问题,流动性是一个主导因素。中金7月发布的研报显示,宏观、微观流动性都比较宽松,形成了港股目前的走势。此外,结构性行情活跃,结构重于指数,在这轮行情中形成了热门板块的抱团和拥挤交易。

流动性的途径
基本面做支撑,资金充裕、良好的流动性让港股市场持续活跃。
近期,港股市场的大涨行情仍在持续。截至7月28日收盘,恒生指数收涨0.68%,报25562.13点。在此之前,恒生指数曾在7月24日盘中触及25735.89点的高点,创下自2022年以来最高。
拉长时间线来看,自2024年9月11日盘中触及16964.28点的低点后,恒生指数震荡上涨,其中,分别于2024年10月、2025年3月迎来一波高点,随后震荡回调。经统计,2024年9月11日—2025年7月28日这214个交易日内,恒生指数累计涨幅48.32%。
港股持续活跃背后,从流动性途径来看,主要有宏观、微观两个维度。
据中金发布的研报,宏观维度方面,内地资金充裕,但缺乏优质资产,推动资金持续流入。
此外,宏观局部的流动性也异常宽裕,这主要体现在Hibor回落,给市场释放了流动性;宏观维度方面,外围的宏观流动性也不容忽视,自二季度以来,市场一直在去美元化,客观上也有一部分资金回来,外围流动性也较为宽松。
微观的层面就是南向资金和海外资金。中金发布的研报显示,南向资金方面,年初至今,南向资金累计流入8200亿港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个人投资者(ETF)和交易型资金贡献了大量超额增量。
外资方面,长线外资仍未回流,但区域和交易型资金有结构性流入。
结构性行情主导
从这轮港股行情来看,主要还是结构性行情主导。
据中金研报,港股每一次回调之后都出现底部抬升,但每一波的主线都不相同,如果投资者没有主线领头板块,也拿不到目前港股的指数收益,所以结构重于指数。
某头部券商投行部总经理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港股目前主要还是结构性行情为主,从互联网、AI到周期股、新消费,非常容易形成热门板块的抱团和拥挤,主要还是看能不能抓住轮动的热门领头板块,如果拿对了板块,就能拿到指数收益。但如果只盯着指数,忽略了背后“领头羊”的不断轮动,也拿不到指数收益。
从大的市场环境来看,易方资本投资总监王华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近几年,港股“筹码”发生变化,资金开始偏爱中国题材。而伴随更多优质A股龙头企业登陆港交所,港股市场持续火热。“H股估值越来越高,投资者对H股的兴趣明显比之前高很多。”王华表示,预计未来H股受欢迎的程度还会持续增加。
经统计,截至7月28日,年内共有52只新股登陆港股市场,累计募资总额近1300亿元。其中,A+H股上市公司新增10家。
具体来看,上述年内新股中,以410.06亿元的募资金额居首,公司于2025年5月20日登陆港股市场,成为“A+H”两地上市的龙头企业,同时公司也系上半年全球最大IPO项目。
宁德时代之后,、、三大A股龙头企业亦于今年上半年实现赴港上市,募资金额分别约为113.74亿元、107.36亿元、105.71亿元。截至目前,港交所年内新股中募资额超百亿的也仅有上述4股。
后市仍为结构重于指数
从近期行情来看,中金研报指出,港股市场仍在向上突破。然而,在看似强劲的指数行情背后,港股市场“结构市”的本质未发生改变。
“现在港股市场还不是全面牛市,还是结构性牛市,因此港股结构性的特征未来依然有可能会延续。”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预计随着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再转移,港股市场会迎来更多的资金流入,所以从趋势上来看,依然是向好的。”
展望未来,港股市场在供给端和需求端或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
供给端方面,就现有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内地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整体南向资金的比例为15.4%,与今年一季度的15.3%基本持平;近期海外低配的投资者占比也从-5%进一步降至-13%。进入下半年,南向资金流入可能放缓,下半年测算供给3000亿港元;与此同时,更多外资寻求其他市场机会,主动外资低配程度扩大。
然而从需求端来看,IPO和配售或维持活跃,对资金的需求可能延续甚至加速。经统计,截至7月28日,港交所排队企业还有199家,其中包括40家A股上市公司。未来,港股市场还有望进一步扩容。
与此同时,研报显示,成长性资产整体ROE持平,所以追求“结构”。整体来看,港股ROE优于A股,但也是由部分行业推动。从长期角度而言,AI应用、、创新药等板块成长性较为突出。
整体而言,中金研报指出,港股市场流动性和情绪驱动行情会比基本面测算位置高,“在情绪过热时追高,不如在低迷时提前布局”。
另外,某头部券商投行部总经理亦指出,要在合适的位置“保护”自己的持仓成本,这样才能在不断轮动和极致的结构市中获取更好的收益。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