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中国发“县”丨“美丽经济”蓬勃生长,东海是怎么做到的

adminddos 2025-07-29 19:04:22 1 抢沙发
中国发“县”丨“美丽经济”蓬勃生长,东海是怎么做到的摘要: ...

对于女孩子来说,一年总要去东海逛两次吧。对于男孩子来说,一年总要陪女孩子去东海逛两次吧。

这里的东海指的是连云港东海县。这个位于连云港市区西侧的县城,正凭借“美丽经济”散发着独特的吸引力,具体而言有两个闪亮的标签:水晶和穿戴甲。

中国东海水晶城。

东海被誉为“世界水晶之都”,全县水晶从业人员30万人,年产9000万件水晶工艺品,去年水晶交易额达460亿元。不止于此,东海手工穿戴甲产业近年来异军突起,出产了国内七成的手工穿戴甲产品,去年总产量突破1.5亿副。

从手腕到指尖,苏北县城东海何以成为美丽的定义者?从水晶到穿戴甲,当地的产业生态系统又经历了怎样的进阶?

这是一个苏北县城的产业进化论:水晶产业作为先锋,厚植了东海精细化手工生产、研发和销售的土壤,穿戴甲作为“适生群落”承接生态,形成了资源可循环、技术可嫁接、文化可增值的产业生命体,也形成了东海独具优势的城市生命力。

水晶传奇

水晶是一种稀有珍贵的天然矿物,是生产石英玻璃、电子材料、工艺雕刻的优质原料。东海水晶形成于早元古代的地质活动,约1亿年前的火山鼎盛时期,高温高压环境下超基性岩浆侵入,促成了水晶矿藏的生成‌。

东海水晶以无色透明晶体为主,二氧化硅含量高达99.99%,品质颇高。东海水晶在明代已经有明确的开采记载,清代出现了水晶雕刻制品‌。康熙年间编撰的《江南通志》中,就有“牛山,东海州西南七十里,有水晶石”的描述。

水晶。

上世纪50年代起,东海水晶逐渐形成了开采、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链条,推动了国营、集体和家庭式水晶作坊的蓬勃发展。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中国地质博物馆,门口重达3.5吨的镇馆之宝“水晶王”,正是于1958年出自东海。

1991年,东海召开了第一届水晶节,东海水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可以说东海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做水晶的,一种是不做水晶的。

2001年,出于对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东海县下发“禁采令”,严禁私挖乱采。这让东海水晶转而开启了“买全球,卖全球”的时代。

一方面是买。数据显示,东海常年有数千人在海外收购矿石,足迹遍布巴西、赞比亚、马达加斯加等多个国家。他们将原石采购到东海后,再分售给各个厂家,作为各式水晶产品的生产原料。

另一方面是卖。2016年2月,中国东海水晶城投入运营。目前水晶城内入驻水晶企业、商户达7000余家,近3万人在此就业。紧挨着水晶城,农历逢“四”“九”举行水晶大集,每场交易者约8000人次。

而且,东海水晶的销售,不止于线下,更在线上;不止于国内,更在海外。

穿梭于水晶大集,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止是各类水晶产品。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每走几步,总会看到年轻的男孩女孩坐在摊位边,对着手机,操着词汇量相对简单但很熟练的英语,在Tiktok软件上直播。英文弹幕不停滚动着,他们也不停地向大洋彼岸的粉丝介绍和解释东海的水晶产品。

在东海,跨境电商发展日趋成熟,全县已培育2000余名跨境主播,建成了全国首个水晶版权登记工作站。通过跨境电商“一件事”服务平台,跨境结算、通关物流等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

东海水晶产业,既尊重传统,又迸发新意。

杨东升杨永新父子就很有代表性。上世纪90年代,杨东升肩挑扁担走街串巷收购原石;如今,儿子杨永新通过直播将水晶销往欧美,单日销售额突破10万元。有数据显示,目前东海30万水晶产业从业者中,90后占比超四成,形成了“老匠人守工艺、新青年拓市场”的良好生态。

去年,有4.5亿件水晶制品从东海流向世界,全县水晶交易额达460亿元,其中电商交易额320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达50亿元。

崛起的穿戴甲

东海的“王牌”除了水晶,还有手工穿戴甲。去年,东海手工穿戴甲年销售约1.5亿副,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70%,销售额达80亿元,覆盖了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东海穿戴甲行业从业人员有5万余人,九成以上为年龄在30岁到50岁之间的农村女性。

琳琅满目的穿戴甲。

很难说具体是从哪一天开始,穿戴甲火起来了。相对于传统美甲,穿戴甲可以说是新兴的美甲产品。

传统美甲需线下到店消费,直接在原生指甲上通过甲油胶和物理打磨进行改造,耗时1~3小时,可维持时间数周甚至数月,卸除需化学溶剂,频繁操作可能损伤指甲。穿戴甲是指预先制作的独立甲片,通过物理贴附或磁吸技术覆盖原生指甲,类似于手机壳,操作简单。而且,穿戴甲成本较低,可重复使用,用户也可以随时更换款式。‌

穿戴甲很早之前就有,但之前更多是批量生产的机器穿戴甲,造型单一,工艺简单,贴合度也不算好。因此,机器穿戴甲此前虽凭借相对低廉的价格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但并未成为主流。

相比之下,手工穿戴甲可以说是机器穿戴甲的升级版,通过手工绘制提升产品附加值,价格比机器穿戴甲更有想象空间。

东海大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轩是东海最早闯荡手工穿戴甲行业的创业者之一。“机器穿戴甲早就有了,非常便宜。2018年前后,我在和一些设计师聊天时发现,手工穿戴甲市场其实有很大潜力。”

“美丽经济”,在东海蓬勃生长。

李轩告诉澎湃新闻,在考察了多地市场后,他决定将手工穿戴甲作为突破方向,以非遗国潮等元素为加持,摸索建立起设计、打板、制造、销售的全链条体系。“我们的重心在于可定制的个性化图案,另辟蹊径。”

所以,手工穿戴甲可以是几十元一副,也可以是几千元甚至几万元一副。比如一款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元素的穿戴甲,售价为15999元一副,取材《清明上河图》的穿戴甲价格为28999元一副。

中高端市场,是东海手工穿戴甲产业生命力所在。江苏图婳美甲有限公司刚成立一年多,已经是当地高端手工穿戴甲的代表。

走进图婳美甲公司的生产车间,多位设计师正在伏案画甲。高端手工穿戴甲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比如一款国风系手工穿戴甲,以粉色打底,再通过运用魔镜粉和磨砂封层,打造出丝绸面料的质感,并加入钻饰和雕花组合,颇为精致。

该公司董事长韩秋晨告诉澎湃新闻,图婳美甲致力于将东方美学融入手工穿戴甲设计,运用珐琅、浮雕等手工技艺,通过跨界合作等商业模式,让更多创意落地,做强公司品牌的同时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和水晶一样,东海手工穿戴甲也在奋力出海。

东海县滨河南路北侧,一处不起眼的三层小楼内,江苏晶易易供应链有限公司的直播基地热闹非凡。十多个跨境电商直播间内,主播正对着镜头,用流利的外语介绍各式各样的手工穿戴甲产品。

东海穿戴甲销往全球。

公司创始人陈智告诉澎湃新闻,2022年6月,原本在建筑行业打拼的他决定跨界创业。海外市场对个性化穿戴甲产品需求量很大,偏爱精美、富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所以该公司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手工穿戴甲的跨境电商赛道。

事实证明,他押对了。最初他租的场地只有几十平方米、有两三个直播间,几个月后,公司的日均销售额就从一千美元上升至一万美元,增长速度远超预期。

目前,该公司有一百多位外语主播,但还是缺人,“我们现在非常缺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主播,一直在想多种办法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他看来,公司不仅要把产品销往海外,更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全球。

陈智的雄心,也是东海穿戴甲产业发展的雄心。《东海县手工穿戴甲产业发展三年规划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到2026年底,东海县要达成年产能5亿副、销售额300亿元的目标。

城市生命力

手工穿戴甲产业崛起,和水晶产业的发展基础有关吗?答案是肯定的。

最直接的,就是产业生态的迁移和复用。水晶产业多年来培育的“设计-生产-销售”精细化手工业生产体系,直接复制到了手工穿戴甲领域。从甲片生产到设计打版,东海手工穿戴甲产业快速形成上下游的规模化协同。

比如,水晶产业建立的健全物流网络可以直接赋能穿戴甲产业。无论是高效的国内物流网络还是覆盖几十个国家的海外销售网络,东海手工穿戴甲得以迅速在国内打开市场,并在欧美等国家实现溢价销售。

还有工艺,水晶矿物处理的精密工艺为手工穿戴甲的浮雕、镶嵌等工艺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推动穿戴甲实现高附加值跃迁。

琳琅满目的穿戴甲。

助力产业告别“野蛮生长”,步入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政府当有所作为。就政府层面来说,基于长期以来对水晶产业的护航,在手工穿戴甲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方面也更显得得心应手。

2024年4月,东海县穿戴甲行业协会正式成立。同年6月,东海县穿戴甲行业协会正式发布全国首个《手工穿戴甲团体标准》,将手工穿戴甲分为双A级、A级、B级3个级别,并对检验规则、制作工艺等给出详细标准。

目前,东海县还在推动建立全国首个穿戴甲质量检测中心、穿戴甲大数据中心以及穿戴甲产品溯源体系,推动行业不断走向正规化。

这是一次产业生态系统的群落演替:水晶产业作为“先锋物种”,厚植了东海产业发展的土壤,而手工穿戴甲作为“适生群落”承接生态。正是这种“产业基因”的传承,让东海县在短短五年内,完成了从“世界水晶之都”到“全球穿戴甲生产基地”的转型。

这也是东海城市生命力所在。

未来,如果又有哪个爆款产品在东海实现蓬勃生长、全球出圈,在水晶“首开记录”、手工穿戴甲“梅开二度”后,实现“帽子戏法”,一点都不让人感到奇怪。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