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看懂经济
将成为国内首家探索稳定币的股份行。
7月28日,兴业银行在2025年半年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将“研究稳定币”纳入战略规划。此举与开展“人工智能+”、推进“数据要素X”等举措,共同构成了兴业银行拥抱科技变革、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部署,目标直指从“数字兴业”迈向“智慧兴业”。
兴业银行此次明确战略规划后,后续有望在政策框架内探索稳定币在跨境结算、供应链金融等场景的应用。

稳定币成探索新方向
兴业银行将稳定币研究提升至战略高度,这一决策也反映了银行业面临的问题——传统盈利模式承压。
近年来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今年一季度已经降到了1.43%。按照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的说法,银行净息差保持在1.8%是一个比较合意的状态,但一季度除了民营银行净息差达到3.95%,主要类型的银行均未达标。而此前,业内关于净息差和不良率“倒挂论”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这种压力源于多重困境,例如对公业务中,房地产等传统领域信贷需求萎缩,贷款利率下行;零售业务中信用卡、消费贷增长乏力;同时,被视为新增长极的财富管理、代销等业务盈利效果不及预期等等。
银行“赚钱难”,就亟需寻找探索能提效降成、创新服务场景的突破点。
而具备低成本、高效率和可编程性的稳定币,或许正成为银行探索新盈利增长点的重要方向。
其实全球银行业都在盯着稳定币。据悉,超过1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已经实质性布局。
例如,摩根大通今年6月,推出了面向机构客户的类稳定币代币JPMD,用作结算和支付场景的替代方案,能计入客户银行存款;花旗的代币服务已在四个市场上线,处理金额达数十亿美元,覆盖即时支付与资产代币化场景;纽约梅隆银行聚焦基础设施服务,凭借托管能力深度参与稳定币生态,是Circle、Ripple等头部稳定币发行商的托管代理,其中管理着Circle公司86%的储备资金。
事实上,稳定币在全球支付流中的渗透已达到相当规模,据Visa监测数据,截至2025年6月,经调整后的稳定币支付交易次数高达16亿次,交易金额达7.3万亿美元。稳定币在跨境交易、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内银行积极储备
今年6月,央行行长潘功胜在论坛上提出,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等新兴技术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蓬勃发展,从底层重塑传统支付体系。
此后,业内对稳定币的讨论越发热烈。
稳定币之所以能赚钱,核心逻辑在于其运营模式。以 Circle为例,稳定币依托与法币1:1挂钩的储备金机制,用户每持有1单位稳定币,发行方就对应沉淀1单位法币储备金。这些资金投向美国国债等低风险资产赚利息,类似第三方支付备付金,资金越多,利息越多。
虽然在稳定币方面,除了兴业银行,国内其他银行还没有明确的战略表态,但他们也在积极进行技术储备和场景探索。
2025年6月,、、、、、等6家银行作为首批参与者,与香港金管局合作推出的“跨境支付通” ,通过内地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与香港 “转数快” 直连,实现人民币与港币的实时跨境汇款,支持个人留学缴费、薪资发放、公共事业缴费等场景的秒级到账。
国有六大行深度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跨境支付实时清算,支持多国央行数字货币互通。截至2025年6月,该项目累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成为央行数字货币跨境应用重要实践。
这不仅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更构建了稳定币潜在落地的场景生态。
结语
兴业银行提出研究稳定币只是一个开始。
当银行都开始追 “稳定币” 的风口,届时稳定币如果真能让跨境转账像发微信红包一样快,供应链上的小企业不用再为账期熬白头,普通人换汇缴费也能省下一笔手续费……
这些场景或许离我们并不远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