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蝉鸣声声,国家级非遗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传承基地黄道婆纪念公园的棉田中,棉花植株开出白色和粉色的花朵,这里再度迎来28位来自上海多所学校的“棉朵朵”小小讲解员。少年们怀揣对“先棉”黄道婆的敬仰齐聚先棉故里,在实践中了解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技术的创新故事。
7月26日,历经为期4天的文化、科普、礼仪、讲解、实操等多环节密集培训,“棉朵朵”们进行了精彩的结营汇报讲解,他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让流淌在棉线里的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非遗的代际传承离不开活态保护的语境,要让传统知识在青少年心中扎下根,不能仅靠讲解词的生硬灌输与刻板宣读,我们基于文化浸润与科学探究,打造‘研究+实践+输出’三位一体的沉浸式培训体验。”黄道婆纪念公园学术顾问方云强调,此次培训凸显“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驱动式学习理念。
历史上,中国的纺织工具与纺织技艺遥遥领先,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贡献出了“中国智慧”。此次课程紧密围绕黄道婆在棉纺织核心工序的革新贡献而展开,学员们分组深入捍(轧棉去籽)、弹(弹松棉花)、纺(纺纱)、织(织布)、染(染色)五大主题展区,在专家引领下进行深度研学。
培训中,专家们在“捍之智”板块中,带领学员了解黄道婆创新改良的棉花搅车工作原理;在“弹之巧”板块,带领学员观摩黄道婆革新的大弹弓,理解其提升弹棉效率的机械奥秘;“纺之变”板块,在对比手摇与脚踏纺车的异同之后,非遗传承人林秀梅老师指导学员尝试操作脚踏三锭纺车,探索这一“元代黑科技”如何实现纺纱效率三倍的飞跃;“织之革”板块,学员们在海南黎族原始腰机与江南大织机的差异比较中,探究丝棉织造技艺融合的突破性改革;“染之艺”板块,学员们在识辨蓝靛、石榴皮等植物染料的过程中,体验中国色的传统染色技艺以及东方植物染的艺术美学。

林秀梅老师指导学员尝试操作脚踏三锭纺车。

上海土布织造。
“此次培训在师资队伍的组成上凸显了‘帮带教’的传承梯队,老师中既有70岁以上的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非遗传承人,又有专业院校的在读研究生,还有黄道婆纪念馆资深研究员和博物馆金牌讲解员,形成了一个老中青三代的宣讲团。”方云介绍,培训过程中,经验丰富的老师们不仅结合丰富的文物、文献、图谱、影像等资料讲解,还佐以科学观测、染色实验、机械实操等探究活动。在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学员们进行个性化讲解词撰写、语言组织与表达技巧方面的学习,还注重提升讲解必备的礼仪风范与职业素养。

纪念馆负责人刘垚博士在展厅带领小讲解员们培训。
第一届“棉朵朵”小小讲解员代表衡梓睿同学在开营仪式上向学员们分享了他的经验。他在上一届活动中表现优异,导览视频被选送全国少工委,他写的《乘风破浪的黄道婆》一文被全国少工委收录出版,今年6月还获得了“徐汇区新时代好少年”的荣誉。
经过4天系统而充实的锤炼,新一届“棉朵朵”小小讲解员实现了自己的蜕变。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王汶芳同学是培训中最年轻的学员。第一天进入展厅,她惊喜地指着展柜中的土布说:"我家也有妈妈收藏的土布!"试讲时,她也选择了土布作为讲解内容,生动讲解了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土布如何促进上海乡镇经济发展,并与当地民众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小学员王汶芳现场导赏。
来自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的杨晗一同学在课堂分享时,将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创新称为“古代黑科技”。她动情地说:“黄道婆改良纺织工具、推广先进技术的创新精神,就像今天的科技突破一样令人敬佩。” 她表示,通过了解黄道婆的故事,自己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量。
纪念馆负责人刘垚博士表示,“我们继续举办‘棉朵朵’小小讲解员活动,正是希望借讲解培训的平台,让更多青少年认识黄道婆与中国棉纺织非遗瑰宝。活动中融入的纺织科技原理探究,正是对先棉黄道婆所表征的创新精神的呼应。期盼孩子们在传播非遗与传统文化的同时,心中亦能深植尊重传统、勇于求索的种子。”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民政府主办,黄道婆纪念公园承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