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长三角最火的运动场,当属万人空巷的“苏超”(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和冲上热搜的“浙BA”(2025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苏超单场60396人观赛创纪录,浙BA开票秒空、市集摊位 “一摊难求”,两场赛事以惊人能量撬动文体旅商的连锁反应。当“散装江苏靠足球团建” 的呐喊响彻南京奥体,当“诗画浙江以篮球接棒”的标语刷屏社交网络,这些根植地域基因、引爆全民共情的草根赛事,正在重构长三角文旅商体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
政策协同,搭建文旅商体融合基座
长三角文旅商体的协同融合,并非偶然发生在某场赛事或某个夏天,而是根植于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与政策体系的系统构建之中。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联动的顶层设计就持续聚焦产业协同与机制创新。2019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增强政策协同效率”,为文旅商体等复合型产业融合奠定了制度逻辑。
2021年,《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率先提出“培育原创赛事品牌”,并将体育赛事纳入“十四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由此开启了“赛事+”的场景融合实践。
2024年,场景融合逻辑被进一步推向纵深。当年3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布《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图》,首次以空间图谱形式实现三地资源的可视化联动;紧接着,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联合发起“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行动,推动赛事活动成为激活区域文旅消费的引擎。
省级政策体系也在不断补强。沪苏浙皖相继出台《浙江省文旅市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安徽省文旅与广电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工作指引》等专项文件,为“苏超”等城市级原创赛事提供全周期制度支撑。政策与实践的双向奔赴,夯实了长三角赛事经济的蓬勃发展的制度根基。
“赛事+”释放乘数效应,促成产业共振
当体育赛事跳出竞技本身,叠加文旅、消费、交通等多元场景,“赛事+”的乘数效应持续显现。在长三角,草根赛事所撬动的,远不止一块球场或一群观众,更是一个跨界联动、多元共振的产业生态。
基础设施的持续优化为产业联动奠定了坚实基础。长三角“高铁+城际轨交”的毛细血管网络加速成网,构建起“同城生活圈”的出行体验。伴随“超级地铁”构想逐步落地,区域居民参与跨省文体活动正变得触手可及。而在制度层面,文旅联合卡、体育一卡通等创新产品也在沪苏浙皖多地试点推广,不仅打通了文化与体育消费的界限,也为区域赛事引流和消费转化提供了新路径。
赛事的火热也激发了企业跨界合作的巨大潜力。在“苏超”联赛中,从起初的6家赞助商扩展至如今27家,赞助价格飙升至300万元。阿里系品牌通过“散装冠名”制造话题,花呗绑定无锡,“苏C”梗玩转徐州,既激发地方认同,也让品牌借势出圈。这种创新打法不仅拓展了赛事的传播边界,更构建起商业品牌与城市文化的联动关系。同时,在无锡马拉松、“桨下江南”水上马拉松等区域赛事中,头部品牌如耐克、光明乳业持续加码投入,释放出赛事平台的商业杠杆力。
更具突破性的,是赛事带来的区域溢出效应。据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预测,这个苏超赛季将带来超3亿元综合收益,平均每城增收2000万元。携程数据显示,赛事期间机票和酒店订单普遍增长9%至29%,扬州、泰州、无锡等地的景区、餐饮、文创等消费同步上扬,漆器、蓝印花布等非遗产品也借势走红。
“浙BA”则打造出“看球+游玩”的融合范式,通过“诗画浙江文旅惠民卡”推出“门票+球票”打包销售优惠活动,OTA平台则打包“观赛+住宿”服务。同时,场外的“浙BA”主题市集通过提供“吃喝玩乐购”的全方位体验,增强赛事的文化沉浸感和地方特色传播。由此,赛事成为城市文化传播与夜间经济激活的复合引擎,驱动文体旅商多元资源的协同反应,释放出城市之间、产业之间的强共振效应。
从赛事IP到生态系统,重构长三角文体旅商融合逻辑
当前,体育赛事不再只是竞技的舞台,而成为一个撬动城市能量的超级符号。从赛事IP到产业生态,长三角正以赛事为触点,重塑区域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逻辑。
首先,“场景”已被重构。赛事不再局限于场馆内的观赛,而以“第二现场”“主题夜市”“沉浸集市”等创新形式外溢到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例如,南京通过设置66个“第二现场”,拉动3.4亿元商品销售额,苏州的13个“足球夜市”让周边餐饮营业额暴增30%。赛事即场景,流量即动能,赛事成为激活城市夜经济、场景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强力引擎。
在产业维度,赛事也在重整区域传统产业的价值路径。以“浙BA”为例,赛事联动绍兴黄酒、诸暨袜业等地方特色产业,实现了“非遗+体育”的破圈传播;“苏超”则带动扬州漆器、南通蓝印花布等传统文化借势“出圈”。这种“赛事+文化+产业”的组合打法,不仅放大了赛事的传播力,也唤起了区域在全球视野下的文化与产业认同。
更关键的转变,则来自协同机制的系统化升级。长三角正逐步形成以“一票通赛场、一卡通文旅、一码链产业”的文商体旅融合模式。政策协同上,赛事得以突破城际边界深入景区、走入商圈;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文体一卡通”的制度创新,有效推动要素自由流通;“票根经济”“赛事+住宿”“球票+门票”等消费组合,则有效实现了用户黏性转化与经济韧性回流。政策力、产业力与市场力三力共振,构筑起一个运转高效、可持续复制的“黄金三角”。
总体而言,苏超与“浙 BA”的出圈,本质是将体育赛事转化为区域发展的“超级链接器”,不仅创造短期消费热潮,更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共振和价值反哺,构建起可持续的文体旅商融合标杆,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长三角
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立法推动科创一体化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大近日协同通过《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将于2025年9月1日同步实施。该立法明确共建国家实验室体系,强化科研机构与科技企业联动,重点突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链核心技术。通过建立"先使用后付费"等机制加速成果转化,鼓励跨区域建设中试平台、科创飞地,并推动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共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协同创新生态。(来源:上海人大)
上海
华硕上海信创基地落地,加速AI与国产化PC布局
8月1日,全球PC巨头华硕在闵行区启动创新产业化基地项目,聚焦国产替代(信创)PC、服务器及AI应用研发,预计2029年投产后年产值达10亿元。该基地将联合生态伙伴共建硬件体系,展示基于国产CPU的一体机等产品,并在AI领域取得突破。闵行区以“大零号湾”为核心吸引华硕、微软等企业集聚,目前园区29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近80亿元。(来源:今日闵行)
英飞凌车用半导体全球最大分拨中心签约落地浦东
全球车用半导体龙头英飞凌近日在浦东机场综保区启动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的分拨中心(中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其全球三大物流枢纽中单体规模最大的智能化分拨基地。该项目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强化供应链韧性,是英飞凌继2014年设立中国物流中心、2022年成立结算实体后的又一战略布局,十年间其在浦东运营面积扩张20倍。浦东机场综保区通过“先入区后报关”等创新监管模式,支持项目建设与运营。(来源:浦东发布)
浙江
东方浙药中银产业基金签约,加码生命健康赛道
7月31日,东方浙药中银产业基金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杭州高新区(滨江)举行。该基金由浙江东方金融控股、浙药集团及中银资本联合设立,重点投资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生命健康领域创新企业,依托浙江东方的投资经验、省国贸集团的金融医药资源及滨江产业优势,构建多层次产业协同体系,助力滨江区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来源:滨江发布)
杭州钱塘区实现化妆品新原料零突破,产业链规模超百亿
杭州佳嘉乐生物近日成功备案化妆品新原料“(2R,3R)-二氢槲皮素”,成为钱塘区首个获批的化妆品新原料。该原料采用生物加氢发酵技术合成,纯度与功效优于传统植物提取法,具有抗氧化、抗衰等多重功效。钱塘区通过政策培训、企业走访等举措推动原料创新,目前化妆品产业规模已超百亿元,形成完整产业链,后续还将深化产学研融合,打造产业技术转化平台,推动“钱塘美妆”品牌建设。(来源:钱塘发布)
江苏
江苏首座风光渔一体化海洋牧场启动测试
近日,江苏射阳“国能黄海1号”项目启动水下联调测试,这是全省首座风光渔一体化半潜式海洋牧场。该项目由龙源电力自主研发、海力风电实施,创新性地将海上风电、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相结合,实现同一海域能源与渔业双产出。项目位于风能资源优渥的射阳海上风电场,采用半潜式钢构网箱设计,养殖水体超1万立方米。这一模式不仅提升海洋空间利用率,还能通过风电桩基构建海洋生态链,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来源:上观新闻)
泰州打造全球全生物降解材料产业高地
近日,欧普稀万吨级全生物降解材料生产基地及国际创新中心落户泰州港经济开发区,同步揭牌联合实验室并成立由中、瑞、德等六国机构发起的全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欧普稀以稻壳、贝壳等低值生物质为原料,90—180天全降解、无三废,已获欧盟REACH、美国FDA等认证。项目将就地消纳泰州稻壳、贝壳废弃物,打通长三角绿色包装、医药、农业应用链。(来源:新华日报)
安徽
中科院团队成功交付ITER最大单体部件,核聚变关键技术获突破
近日,由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牵头、联合上海电气核电设备公司研制的ITER磁体冷态测试杜瓦(MCTB)竣工交付。该部件长21.2米、容积超1000立方米,是ITER计划目前最大的单体部件,将为超导磁体4K超低温性能测试提供关键平台。项目团队11个月内攻克大型曲面精密成型、大尺寸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技术难题,真空密封测试一次成功,标志着中国大型高真空容器研制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来源:合肥日报)
氢能独角兽稳石落户合肥
国内氢能装备领军企业深圳稳石氢能近日签约落户合肥蜀山区,将投资建设国内首条兆瓦级AEM(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生产线,首期年产能300MW。该项目将打造集研发、中试、量产于一体的氢能装备制造基地,重点突破AEM膜材料、催化剂等核心部件国产化,助力合肥构建“材料-装备-系统集成”氢能全产业链,推动长三角氢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来源:合肥发布)
(本文作者戚姚维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全晨琦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