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聚焦九项内容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基础研究多元投入结构。
基础研究不仅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近年来在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愈发受到重视。2024年,上海市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到11%左右,高于全国6.91%的平均水平。
如今再出重磅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基础研究,上海又将向何处发力?
两个“计划”、一个“中心”、一个“基金会”
在众多政策工具箱里,两个“计划”、一个“中心”和一个“基金会”值得重点关注。
《若干措施》提出,支持企业与政府深入实施“探索者计划”。事实上,这项计划始于2021年,是上海首个市企联合设立、由企业出题、共同支持相关基础研究的科研计划。4年来,参与企业从最初的2家拓展到22家,覆盖在沪央企、国企、民企和外企“四路大军”。
市科委与合作企业按约定比例共同出资,企业根据产业化需求“出题”对接研究人员,为研究团队提供相应的实验装备和实验条件。探索者计划加强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双向奔赴”,切实推动产研融合。为了更好配合实施,《上海市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管理办法》也于8月4日发布,进一步细化明确“探索者计划”的定位目标、合作对象、实施方式等内容,该办法将于9月1日起施行。
此外,还有校企联合创新计划。数据显示,每年上海高校科技经费投入中有近20%来源于企业投入,校企已联合共建了近千个联合研究平台。为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市教委正布局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推进校企联合创新计划。
根据《若干措施》,协同创新中心的机制为政府、企业按照1:1比例共同出资,支持高校围绕行业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围绕重点领域实施联合创新计划,聚焦企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结合点,汇聚多方资源推动校企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具体而言,协同创新中心是由一家高校对多家企业,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高校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校企联合创新计划则是由一家企业对多家高校,聚焦商用发动机、重型燃机等关键领域,企业“出题”并负责组织校企联合创新中心协同实施,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
市教委副主任赵震表示,新一轮校企联合创新计划将更加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更加聚焦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更加强调政企校多方共同投入。
稍早时候,上海启源国资创新策源公益基金会已于7月30日正式成立。这是全国国资首个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由上海市国资委作为业务主管单位,16家市属国企共同捐赠发起,专门资助基础性、前瞻性、颠覆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相关转化,重点支持青年人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和概念验证。
市国资委副主任陈东告诉记者,基金会将聚焦攻坚“卡脖子”、探索“无人区”、贯通“转化链”、培育“生力军”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方面开展基础研究需求揭榜挂帅,另一方面强化与各类高能级机构的合作协同。启源公益基金将同步开放常态化资助申报通道,联合合作机构开展跨领域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攻关,目前已经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
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一度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是《若干措施》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的两大关键思路。
“授人以鱼”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实力、有较大基础研究投入的企业,每年按标准给予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一次性财政补助;对使用科学仪器设施和服务产生的费用,按照企业实际支付额的50%给予补助,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补助100万元。
此外,企业支持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实际发生额在税前扣除,并可按照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对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校接收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机构给予的基础研究资金,免征企业所得税。
“授人以渔”,体现在支持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决策咨询、支持企业使用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支持企业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例如,积极吸引优秀企业家和战略投资人参与全市基础研究决策咨询,提高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专家库中企业专家的比例,更多采纳企业评价意见等。考评方面,对承担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任务的企业,将基础研究投入纳入筹建标准和评估体系,依托建设主体年度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0%。
市科委副主任屈炜表示,希望《若干措施》通过财政补助、经费配套、税收优惠等方面强化基础研究保障,向企业“授之以鱼”。与此同时,也通过赋予企业更大的基础研究决策权、支持企业使用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支持企业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举措,进一步向企业“授之以渔”,鼓励企业立足长远、心无旁骛投身创新创业,全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根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