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绿洲守卫者仲麟:治沙是一场可以传承的接力赛

adminddos 2025-08-05 12:01:04 1 抢沙发
绿洲守卫者仲麟:治沙是一场可以传承的接力赛摘要: ...

根据国家林草局的数据,2012年以来,我国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65亿亩,相当于36个北京市的面积。处于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夹缝中的民勤县,正是成果之一,这个2000多年前被大将霍去病设郡的地方是河西走廊的重要节点,干旱、风沙、资源匮乏,曾让这里被预言将从地图消失,民勤不存,则河西不保,进而危害华北。然而,一代代民勤人以近乎悲壮的坚守,在这片风沙线上垒起绿色长城。

青年仲麟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却不止于此。2020年,大学毕业的他悄然回到家乡,在村庄边缘的荒漠中种下第一批500棵树苗。三年后,治沙基地在风沙中倔强生长,成为全国青年奔赴民勤的“绿色驿站”。从一口锅到能容纳数十人的板房营地,从孤身种树到汇聚35000名志愿者,仲麟与他的伙伴们,正在大漠上书写新的治沙故事。

返乡种树,在孤独中直面大漠

炎炎夏日,在甘肃省民勤县兴隆村旁的治沙基地,成片的梭梭林与麦草方格将沙土牢牢固定。上半年刚刚过去的种树志愿活动,来自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港澳台地区共计35000余人的志愿者们齐聚民勤,为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这里被关注源自五年前,2020年仲麟大学毕业,毅然选择回到民勤投身于治沙事业。“小时候曾一直想离开这里,去南方,去湿润充满绿色的地方。”在民勤,风沙是世代记忆,也是切肤之痛。仲麟清晰记得曾无数次撞击窗户的猛烈沙暴。“现在风确实小多了,沙尘天也少了,”他对比道,“但影响还在,尤其对刚长出的庄稼,一场风就能让一季辛苦白费。”蜜瓜幼苗需用土块围挡,否则嫩茎易折,浇过水的麦田,遇大风可能倒伏一片,瓜苗新叶被风沙打落,往往意味着整片地需要重种。

一开始,仲麟和几位伙伴尝试在家附近的沙地种植梭梭树,不过由于缺乏经验,种下的500棵树苗几乎全部夭折,经历了多次失败,慢慢地,伙伴们逐渐离去,只留下仲麟一个人徒唤奈何。

从小在沙漠里长大的仲麟第一次对沙漠产生了陌生感,“我需要直面它,更多地了解它。”仲麟决定把家搬到沙漠之中,简易地搭建出了一个小板房,这就是治沙基地的雏形。

困难很多,那就一个个解决它。缺乏理论知识,仲麟就翻阅大量关于沙漠种植的书籍;没有经验,那就向民勤老一辈治沙人请教;缺少食物,借个锅炉子上煮点面条就能应付过去;信号很差联系不方便,那就换个支持天通卫星通话的手机。

不过,能用技术解决的问题都不算是问题,孤独才是他最大的敌人。没有路,没有电,夜晚只有风声与星光相伴。“种完树回到住处,那种孤独感最是难熬。”仲麟常常独自行走在沙漠中,巡视新种下的树苗,观察他们的成长,沙地上留下的脚印是他与孤独对抗的痕迹。

35000人的绿色奔赴,让守护传承

三年过去了,仲麟种下的树在沙漠中茁壮生长,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仲麟会像他的前辈一样,成为祖祖辈辈治沙人的一员,继续默默无闻,继续依靠着一代代民勤人的热血和志向。

转机出现在2024年2月,杭州一档叫“种地吧”的综艺节目选中了民勤,其中十位嘉宾在仲勤的带领下,短短一周时间种下了18万棵梭梭树,很快,这件事上了微博热搜,仲麟的个人账号也收获了大量关注,全国各地志愿者蜂拥而至。

4月,一场沙尘暴即将席卷民勤,有经验并经常关注天气的仲麟提前发出通知:“明天中午沙漠里没法开火,大家自备干粮。”次日,狂风卷着黄沙如期而至,中午时分,众人围坐板房内,听着风声嘶吼,却没吃什么东西。

“大家不远千里地从全国各个地方赶来,要坐飞机坐火车还要转大巴,舟车劳顿就为了种几棵树,结果连口热饭都吃不上。”那天的场景让仲麟非常感触。他意识到,现在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里需要一个能安放这些热忱的“家”。6月。仲麟一次性买了12间活动板房配上太阳能板,真正意义上的在沙漠边缘扎下营盘,能住上好几十人。

去年秋季,5000多名志愿者踏足这片荒漠,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政府也帮忙通路通电,基础设施和后勤保障迅速跟上。到了今年春季,这个数字飙升到了35000多人,“志愿者们停留的时间不同,有人周末往返,有人驻留一周,成为临时治沙工,更有甚者,一待就是几个月。”仲麟说。80多万棵梭梭、花棒等沙生植物的幼苗,经由这些志愿者的手,深植于这2000多亩沙地,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青年绿色行动。

在仲麟看来,治沙的意义远不止种树本身。“我们做的这些,与国家投入相比微不足道。但最大的价值,是让全国各地的年轻朋友看见民勤,看见荒漠化治理,并愿意亲身参与进来。”行动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宣言。

基地的日常交织着汗水与温情,一位年轻的香港母亲连续两年带着十岁儿子飞越千里而来。仲麟与他们许下“十年之约”,孩子每年春天来这里种树,持续十年。十年后,幼苗成林,孩童长成少年。母亲期待孩子未来带着朋友家人重返此地,让这份绿色的守护代代延续。“从保卫家园到自愿选择,从本地传承到全国参与,”仲麟说,“这是一种更辽阔的觉醒和行动。”

治沙大业科技力量也是重要一环

治沙的困难不仅仅在于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想要事情办成功,缺少不了现代科技的协助和应用,比如治沙已经开始用“无人机+机械臂”代替“铁锹+人海”,让沙地治理更精准、更高效。

而沙漠地带往往信号不佳,联系不便,麦芒40的天通卫星通话功能能大范围地搜索卫星信号,即使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也能保持通信。

另外在现场种树劳作时手上经常会沾满水或沙尘,麦芒40支持IP64级防水和湿手触控功能,可以不受湿手沙尘干扰,不耽误手机操作,响应灵敏。

并可以通过机身侧面的便捷X键一键直达功能快速进入备忘录、通话等常用APP。还有,志愿者的咨询、捐助者的沟通、政府部门的协调、合作机构的对接……通话内容繁杂冗长,仅靠记忆难免疏漏。麦芒40的AI通话摘要功能能实时将通话内容转为文字,并精准提炼出核心要点,便于查阅。

关键是,麦芒手机配置的6100mAh高密度海量大电池,续航时间较长,无惧野外作业或长时间通话。

根系延伸从树苗到治沙系统

环境在变,基地也在成长。今年,仲麟牵头成立了公益发展中心。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公开、透明地接收社会捐赠,短短时间,已募集善款一百余万元,资金反哺治沙,形成可持续的循环。同时,他利用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特长,借助电商平台,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尝试将民勤蜜瓜等优质农产品对外进行销售,所得利润持续投入造林固沙。经济与生态的齿轮,开始耦合转动。

仲麟的角色也从一名单纯的治沙人变为统筹内外的综合事务负责人,除了公益事业和电商销售,他还积极与各大企业或基金会等合作,将治沙故事带出荒漠。一方面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提高了公众对治沙事业的认识,从志愿者的询问到捐助者的沟通再到与政府的协调,对外联系更加繁忙了。仲麟努力让治沙实践成为公众可感知、可参与的绿色行动样本。

治沙见效非朝夕之功。“树苗种下,需要人工精心管护三年,浇灌、补植、防虫,一刻不能松懈。三年后,它们才能真正扎根沙海,独自对抗风沙。”仲麟指着远处一片已无需照看的林子说。那是他们最早种下的,如今已蔚然成丛,发挥着固沙阻风的实际效用,默默改善着周边小环境。“坚持下去,种的多了,改变自然就来了。风刮过来,遇到我们的林子,速度就慢了,裹挟的沙就少了。”

记不清多少次,仲麟站在基地上迎来一批批志愿者,又目送他们离去,然后又转身独自走向沙漠,身旁是青年们短暂栖息又奔赴远方的驿站。只不过相比较几年前,他不再迷茫失落,脚下这片沙地,新栽的树苗默默伫立,远处的林子已隐约显出朦胧而坚韧的轮廓,他的梦想坚定而朴素:让树不断种下去,让希望的信号传递给更多人,让这片绿洲的日常不再被风沙轻易夺走。

种下希望的树,传递绿洲的信号,麦芒40与所有治沙人并肩同行,让民勤从此生机勃勃起来吧!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