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交: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纸神专藏”研究》,李明洁著,商务印书馆,2025年6月版
李明洁教授的新著《神交: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纸神专藏”研究》(商务印书馆,2025年6月)出版了,这是一本在多学科发生影响的书。6月27日在该书出版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李天刚教授说,这是研究海外汉学以及传教士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重要著作,这是宗教学界知名学者的表述;会上还有来自美术界的专家,感慨其为民间美术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资料与见解;而在我看来,若论学术的独创性,该书对于民俗学研究具有很多突破性的贡献,其对推进目前国内民俗学相关问题的研究的贡献无疑是最为突出的。
首先,该书对于中国传统民俗版画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年画中的纸马门神类的图像,进行了一个清晰的定位,称其为“纸神”,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内涵丰富的新概念。在民俗学研究和非遗保护领域,使用较多的一个术语叫“中国年画”;而“中国民俗版画”、“中国传统版画”是包括美术学在内的更多人的通用表述。民俗学与非遗保护的叫法着眼于应用场景,美术学及其通用叫法主要是根据其制作方式。“纸神”一词是李明洁教授在汉语世界中的首次使用,她是第一个将“纸神”作为论题的人。“纸神”是对于中国年画的内涵及其本质的最重要的定义。这个概念不是她的独创,而是来自其研究对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一份藏品就被命名为“中国纸神专藏”(Chinese Paper Gods Collection),“Paper Gods”(纸神)是西方人对中国这类民间纸质祭祀品的常见统称。但是这份藏品的图录在中国出版的时候,却滤去了“纸神”这个名称,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史带东亚图书馆藏门神纸马图录》。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情形呢?大概中国的出版者对于这个陌生的名字没法理解。本人作为一个神话学与民间信仰的研究者,对于这样的命名非常赞赏,认为这是对于民俗信仰与版画关系的最恰当的描述,这一命名直接揭示了本质。
对神灵的信仰,是民俗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是民俗的基本要素,除了信俗本身,还有很多的民俗活动,如节庆,如人生礼仪,以及诸多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民俗都与对神的信仰相关。神的形态是怎么样的呢?除了自然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与山川等可感形态,神必须有物质形态的附丽,必须有人工的神像制作,如石雕、如泥塑,如木雕,如玉凿等三维的神像;而二维的神像绘制,如壁画,如石刻,如木刻,如砖画等,是固定静态的神像一类。纸质绘制与印制的神像,则是可移动的可大量生产的二维崇拜制品,这就是“纸神”。“纸神”与雕塑的三维神像一样,都是神本身,也就是说,神就是泥塑,神就是纸画。它是美术作品,但更是一个“神”,一个神的活生生的存在。在民俗生活中,神的信仰就是对这些神的制作符号的信仰。我们是称它为一幅画合适,还是称它为一尊神合适呢?显然,“纸神”概念是对于这些门神、财神,以及各类民俗神灵和纸马的最恰当的表述。李明洁教授的著作里第一次出现了“纸神”的名称,并且对于近代传教士的“纸神”研究进行了评述,打开了中国民俗学对于年画研究的一个新的页面,所以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其次,《神交》一书是对于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一个专题案例的研究,而这批走向海外的文化形态不是汉语典籍的语言文字形态,也不是如中国烹调、中国武术、中国戏剧那样的行为表演形态,而是一种图像形态。我们在对神话、民俗的构成形式分析中,认为文化的构成是语言文字、仪式行为和图像景观的立体的、综合的构成。三者交互为用,又可独立传播并产生影响。在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图像具有独特的意义。语言文字有识读障碍,而仪式行为需要人的直接接触感知,有空间障碍。但图像就不一样,图像具有直观的识别感知与理解优势,同时具有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优势,尤其是“纸神”,可以被携带跨越山海在异域传播。历史上佛教传人中国以图像开路,称为“像教”,可谓古老经验。传教士富平安收购、整理、研究的这批中国民俗版画,还深深影响了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对于信仰这一人类文明的复杂形态的文化,他们有了很深的内心触动。这一份纸神专藏的珍档,是中国文化以图像形式向世界传播的经典案例,这不仅为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提供了以图像传播的宝贵经验,也为民俗学研究在图像一隅拓展其学术空间产生了更多的启示意义。
第3,《神交》为中国民俗海外传播探索了一条“民俗物品与传播人物”相结合的道路。近年来民俗学界对海外民俗文物的研究引人注目。如何红一教授海外瑶族资料整理研究、王霄冰教授海外民俗资料整理研究、王加华教授海外《耕织图》收集整理研究等,都卓有成绩。李明洁教授的这份纸神专藏的研究,体量并非最大,但是研究特色鲜明。富平安夫妇的生平经历,其研究,其生活形态,其家人与朋友,其相关海外学人,包括他们的手稿,影视图像,都被李明洁教授囊括在手,她访谈后人,走访故地,带给我们富平安夫妇在北京、在海外的活生生的生活图景。海外文物研究,不仅仅是文物本身的研究,而是与文化传播人结合起来的过程研究,一种文化传播生态的研究。我们当然可以进行海外文物的“礼在四夷”的资料性研究,但李明洁教授的研究,是考察民俗文物在海外的影响的发生过程,是一种传播历史与影响形态的研究,也是非常具有探索性的,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俗学在海外民俗文物的研究探索了一条具有别样学术价值的新路径。
民俗文物与海外民俗文物研究正逐渐形成中国民俗学的热点之一,这种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是民俗学家辛勤探索出来的。将海外学人对于中国民俗的认识予以评介,是文明互鉴的重要行动。海外民俗文物的传播形式及其传播经验对于当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借鉴意义,十分直接地彰显了民俗学家海外文物研究的意义。至于探索出海外民俗文物与民俗文物传播人的立体的研究,不仅学术探索价值突出,更为我们理解文化如何传播具有深刻的认识意义。另外,该书还有民俗博物馆建设的文物收藏展示的价值。一宗海外民俗藏品的研究,带来了这么多方面的启示,《神交: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纸神专藏”研究》一书堪称民俗学的创新探索之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