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硅谷投行
IPO收紧,间接上市方式大热。
近日,上市公司公告称,上海矽睿科技拟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安车检测的股权,迈出了借壳上市的关键一步。
这一交易不仅涉及控制权变更,还可能成为矽睿科技登陆资本市场的机会。
咋一看,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交易,似乎平平无奇。
但是谷主作为“买壳卖壳”的砖家,一眼就看出了里面的门道,咱们先从专业角度,对本次交易的方案进行一个详细分析。
交易的总体方案是,矽睿科技通过“股权受让(6.43%)+表决权委托(13.57%)”的方式,合计获得安车检测20%的表决权,成为控股股东。
交易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以3.22亿元收购贺宪宁持有的6.43%股份(1472.24万股),每股价格21.84元,较停牌前26.01元折价约17%。
第二阶段:贺宪宁将剩余13.57%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矽睿科技,并在解除限售后完成转让,最终矽睿科技持股比例将达20%。
交易完成后,安车检测的实际控制人将由贺宪宁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这里面有几个细节值得关注。
细节一:“打折”出让控制权!
谷主注意到,本次安车检测出让控制权的价格为“83折”,也就是非但没有溢价,还给出了很有诚意的打折价格,打的还比较狠,直接甩出了“八折”的低价。
按照以往A股的行情,彼时一壳难求,有些上市公司老板甚至喊出了溢价100%的报价,大部分也有不低于50%溢价的要求,再不济也会要求不低于30%的溢价。
但是,随着新旧产业转型的加快,很多上市公司不能适应当下新质生产力的转型步伐,慢慢降低了身段,希望能借的东风,一起做大做强,因此出现了平价甚至打折出让控制权的现象,这是大势所趋,也是理性且明智的选择。
细节二:资产而非老板成实控人
谷主注意到,此次交易完成后,矽睿科技持股上市公司比例将达20%,成为安车检测的新实控人。
这里面其实大有门道,也值得其他想要买壳老板们借鉴。
一般来说,买壳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来把资产装进去上市公司,实现间接上市。换句话说,买壳的目的并非单纯控制一家上市公司,而是要实现资产上市。
所以,通常的做法是资产的老板,也就是未上市企业的老板个人或者其组建的基金,去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然后再把自己的资产(非上市企业)装入上市公司,这样是最顺理成章的方式。
但是,本次收购控制权的并非矽睿科技的老板,而是矽睿科技本身,也就是是资产控制了上市公司,而不是资产的老板个人控制上市公司。
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后续装资产就需要将资产下沉,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如此操作,有时候也是迫不得已。
谷主注意到,矽睿科技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领域的领先企业,产品涵盖六轴IMU、加速度计、磁传感器等,广泛应用于智能汽车、消费电子、工业制造等领域14。
公司曾于2023年启动IPO辅导,但进展缓慢,此次收购安车检测被视为借壳上市的铺垫。
值得注意的是,矽睿科技在2024年以6.83亿元出售旗下磁传感器子公司麦歌恩给上市公司。
因此,对于很多买壳的老板来说,其并非不想自己买壳,而是因为本身缺少资金。
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自己个人没有资金,全部资金投入到了企业,企业本身有资金,但是诚如上文所述,用企业去买壳又存在将来下沉资产到上市公司的不便利,但是两者相比,还是用企业资金先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比较可行。
细节三:后续资产注入的难点
资产主体(矽睿科技)控股上市公司(安车检测)后,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将资产装入上市公司:
1、上市公司用自有资金或募集资金购买矽睿科技的资产/股权;
2、安车检测向矽睿科技股东增发股份,换取其持有的矽睿科技股权;
3、安车检测吸收合并矽睿科技,矽睿科技注销,其股东换股成为上市公司股东;
4、安车检测剥离原有业务,置入矽睿科技的资产
如果后续采用增发股份或者吸收合并的方式,将矽睿科技装入上市公司,则可能构成两方面的难题:
第一、是否构成会计上的反向收购?
核心标准:交易后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是否由矽睿科技主导?
如果安车检测后续收购矽睿科技,且矽睿科技的资产规模、收入、利润远大于安车检测,则会计上可能认定矽睿科技为“会计购买方”,即反向收购。
影响:财报需以矽睿科技为延续主体,安车检测的历史财务数据可能被重置。
第二、是否构成借壳上市?
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借壳上市的认定标准为:
控制权变更: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矽睿科技成为控股股东,已满足)。
资产注入规模:在控制权变更后3年内,上市公司向新实控人购买资产的总资产、净资产、收入、净利润、股份比例等任一指标占上市公司100%以上,即构成借壳上市。
因此,若未来安车检测收购矽睿科技100%股权,且矽睿科技的资产/收入规模远超安车检测(目前安车检测营收4亿级,矽睿科技未披露但作为MEMS龙头可能更大),不排除构成借壳的认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