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京港澳青年科学家大会人工智能领域高端学术沙龙在北京亦庄举办。沙龙由北京海外联谊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主办,产业技术联盟联合会、香港资讯科技联会、香港科技协进会、香港清华同学会、澳门数字医疗与人工智能学会承办,旨在贯彻落实北京市“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中心工作,搭建京港澳优秀青年科创人才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
活动以“智联三地·AI赋能未来创新:融合、交互与变革”为主题,设置主旨发言、青年对话、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项目路演三个环节,来自京港澳三地的人工智能专家、青年学者与科技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AI前沿科技如何跨越学科边界、产业壁垒,驱动未来社会的智能化变革。
AI发展路径的多维度透视
从通用大模型到具身智能,从智慧医疗到智慧能源,从AI哲学到伦理制度,其发展不再仅仅依赖算力与数据,更需要系统性思维的支持和跨领域协作的能力。在主旨发言环节,四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呈现了人工智能的理论进化、模型架构、应用落地与系统智能融合的深度思考。
刘伟作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实验室主任刘伟以《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人机环境系统智能》为题,系统梳理了大模型发展的哲学根基与技术瓶颈。他指出,当前大语言模型虽在算力与语义生成方面取得显著突破,但仍存在“幻觉”“欺骗”等不稳定特征,根源在于其算法结构的技术限制。他认为,人工智能下一阶段的发展核心,即由人类承担价值判断与复杂推理,机器执行快速计算与海量处理,两者协同才构成完整的智能系统。刘伟进一步倡导应融合东方系统论与西方本体论,实现跨文化哲学支撑下的新一代智能生态。应“从态到势、从感到知”的理工路径与“从势到态、从知到感”的人文路径互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真正具备认知觉知与道德判断的智能系统。
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计算学院副院长李闽溟带来了《防策略机制设计在设施选址问题中的应用》,从机制设计理论切入,探索AI在群体博弈中的优化决策机制。他通过设施选址中的“说谎动机”模型,展示如何构建在无支付前提下确保参与者诚实的策略机制,揭示AI在社会治理与集体决策中的新路径。他认为,AI不仅应服务于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更应嵌入到决策科学与行为科学中,拓展AI在社会系统建模中的功能边界。
澳门数字医疗与人工智能学会主席王涵结合医疗实践,带来了《“一带一路”数字医疗与人工智能》。她认为,AI在数字医疗中面临三大挑战:数据孤岛、跨学科沟通门槛以及合法合规问题。她主张构建“科研+临床+产业”三位一体协作机制,并介绍了其领导的团队在眼科智能问诊系统、多模态医疗大模型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展示了从科研样机到“一带一路”国际义诊的落地路径。
澳门大学电机及电脑工程系智慧城市物网联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教授刘景荣以《基于人工智能的能源相关研究》为题,将目光投向智慧能源的发展,强调人工智能在感知、预测、抗灾、防攻击等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作用。他以澳门本地能源结构与自然灾害背景为例,展示了电网与气象、地理、交通等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的路径,并呼吁,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应将AI嵌入到基础设施的神经网络中,实现全域能感知、能应对、能进化。
创新的碰撞与融合
在青年对话环节,六位青年科学家代表围绕“智联三地·AI赋能未来创新”的主题展开圆桌讨论,提出了各自对人工智能未来走向的理解。
香港科技协进会副会长、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兼任副教授李德豪强调,应从基础教育入手,让AI变得“可玩、可用、可实验”。他倡导中小学开设“类器官建模”“AI脑机实验”等互动课程,将AI从抽象理论转变为孩子们的动手工程,从而形成全民科创的文化土壤。
北京科技大学现代农学院副院长、教授邹尧认为,AI替代碳基生命是一个技术上可以实现的“早晚问题”,但人类社会必须提前构建“边界约束与价值对齐”的伦理机制。他认为,真正的人工智能不仅要有算力,还要具备“七情六欲”的情感感知,这将对社会制度提出全新挑战。
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李力恒分享了团队关于“AI性格”与“拟人化用户调研”的研究,提出下一代人机交互不应仅是语言层面的模仿,而是人格模型的构建。他和团队正在研究如何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塑造AI的“性格标签”,实现AI在不同场景中具备适配性人格,应用于市场调研、客服、心理陪护等领域。
百度智能云渠道生态部副总经理、创企生态负责人张龙认为,当下AI发展不能仅盯着新兴技术的炫技,而要深入到传统行业的“根系层”,通过平台化工具赋能制造、能源、政务等垂直领域。他认为,AI应成为产业数字化的“神经系统”,而非“锦上添花”的工具。
香港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助理教授陈城表示,在医疗AI中,只有“可解释性”才能赢得医生的信任。她倡导推动医疗影像识别、多模态临床模型的落地,并构建医患共同决策的智能交互系统,让AI成为诊疗过程的助手。
人工智能点亮产业发展新航标
在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项目路演环节,10个来自于京港澳的优秀人工智能项目,展示其创新成果和技术实力,涵盖珠宝定制、健康养老、集群与算力平台等多个领域,彰显出青年科研力量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潜力,生动描绘了未来产业智慧升级的图景。
其中,香港科技大学黄琦淇博士介绍的Sinic AI珠宝定制,以人工智能突破传统珠宝设计的壁垒。用户无需专业知识,通过AI即可迅速生成个性化设计,实现高效定制。平台整合10万原创草图资源,深度结合星座、MBTI、五行元素,精准满足新消费群体追求个性表达的心理诉求,代表了科技与文化消费融合的全新趋势。
香港理工大学汤思斯博士的“康护宝·人体数字化监控背心”,则体现了AI在养老领域的温暖应用。该智能背心能够实时监测老年群体的健康数据和跌倒风险,利用AI智慧平台即时预警,确保老人安全。产品以高精准度、舒适性与可洗涤性,为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科技解决方案。
流昇科技香港有限公司研究员、联合创始人张朝哲博士的端侧AI大脑方案致力于解决端侧智能设备的数据隐私和运行效率问题。通过算法优化和芯片部署,该项目可识别超千种语言和方言,尤其适合居家养老和物联网设备管理,推动了AI智能的普及化和隐私安全保障,体现了端侧计算技术的巨大应用前景。
大陆智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高源展示的复杂开放环境下多工种机器人协作集群系统,直击当前农业生产和生态治理中面临的人力短缺难题。该系统以多工种机器人协作的方式,在无人区实现自动化作业,极大提升了治沙、农业和巡检领域的工作效率,彰显出人工智能对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
开元数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金达介绍的NCMatch算力供需对接平台则聚焦算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精准对接,通过融合全国多节点的算力供应,服务大模型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打造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平台以算力商城的模式推动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助力行业的整体发展与升级。
纵观本次路演,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深入各产业内部,更不断跨越行业与应用的边界,真正做到了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这些项目充分体现了三地青年科技团队在AI产业化路径上的系统性思考与探索,展现了“AI赋能未来”的真实落点与可行路径。
本场沙龙不仅是一场技术盛宴,更是一场思想的跨界汇流。从哲学反思到伦理对话,从机制设计到落地应用,从实验室创新到社会服务,人工智能正一步步走向复杂系统与人类价值深度嵌合的新时代。而“智联三地”的主题,也在提醒我们:科技之路,不是孤岛,而是协同;创新之志,不是逐利,而是共赢。
未来的人类智能文明新图景,他们正在共同描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