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对医生的每一分敌意,都是投向患者的回旋镖

adminddos 2025-08-11 12:54:53 3 抢沙发
对医生的每一分敌意,都是投向患者的回旋镖摘要: ...

对医生群体的敌意,让一些医生因恐惧舆论而过度保守治疗,最终受伤的往往是患者自身。

撰文丨里约热泪奴

又一起医生自杀事件,连日来持续在网上引发关注与讨论。

8 月 5 日,河南周口市卫健委通报称,8 月 1 日 20 时 38 分,周口市六院发生一起坠楼事件。坠楼人员终因伤势过重,于 8 月 2 日凌晨 1 时 40 分死亡。经核实,坠楼人员为该院医生邵某某,女,57 岁。

01

让邵医生不堪压力跳楼的,是三起医疗纠纷带来的长达 7 个月的网暴。

从媒体报道来看,第一起医疗纠纷中,一名产妇因羊水栓塞需切除子宫保命,家属签署同意书后,产妇顺利诞下一名女婴。然而,事后家属却因为 " 生下女孩 "" 产妇子宫被切除,觉得家里绝后了 ",要求医院和医生赔偿。

据业内人士介绍,羊水栓塞是产科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要不是邵医生的努力,产妇和新生儿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如果上述情况被调查证实,那么邵医生 " 救人反被索赔、被网暴 " 的委屈与绝望有多深,不难想象。

▲邵医生的车(图 / 网络)

第二起,某产妇因子宫破裂,邵医生多次建议该产妇剖宫产,但家属执意顺产并签风险同意书。结果产妇子宫破裂、胎儿死亡。家属败诉后,造谣 " 医生为练手致胎儿死亡 "。

第三起,新生儿在出生两天后,缺氧,最终被诊断为脑瘫,家属认为这是医院的责任。

三起医疗纠纷,三个互不相识的家庭,在网络平台上相遇。当事人及家属的 15 个账号,发布共计 89 条医疗纠纷相关视频、962 条医疗纠纷相关评论。

" 为我正名 " ——这是邵医生在纵身跃下六楼前,留给丈夫的最后一句话。

之所以在本文开头说是 " 又一起 ",是因为,类似这样的医生自杀事件,并非孤例——

2012 年 5 月 8 日,南阳医专附属第二医院 28 岁的女医生张娟,因患儿死亡,不堪忍受患者家属的侮辱和高额索赔,在家中服下了 700 粒地高辛以求自杀。

2013 年 4 月 29 日,河北馆陶县人民医院,一个 7 岁左右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经多方抢救无效死亡,患儿家属不能接受,纠集多人把年仅 30 多岁的女医生王萍打骂至一个屋子里,王医生在极度恐惧与绝望之下,次日从医生办公室跳下身亡。

2015 年 4 月 1 日,四川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周晓辉主任医师,因医疗纠纷遭遇患方威胁长达 8 个月,在家中自缢身亡。自杀前,他已在网上卖车卖房准备赔偿病人。

02

对于人类自杀,法国知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涂尔干有一个经典论断。他说,每当一个人自杀,他的死亡都和他所处社会的每个人都有关系。也就是说,每一次自杀,其实都是他杀。邵医生们,就是死于这样的他杀。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针对医生的指责,为什么容易形成网暴,在网络上一呼百应?或者说,邵医生们为什么不被信任、孤立无助,最后不得不以死明志?

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习惯于用情感逻辑替代事实逻辑,对医生群体进行符号化解读、" 标签化审判 "。

当然有许多恶魔医生。比如,湘雅二医院那个叫刘某的恶魔医生,为了谋财摘取病人健康器官,将人命当成提款机,引起全网讨伐。一些人未免会将这样的情绪投射向整个医生群体,但凡有医患纠纷,不由分说地为医生与患者分别贴上强势与弱势的标签。

这种简单的二分法,让舆论在面对医患冲突时,常常不假思索地站在患者一方。这不但成了一种政治正确的话语表达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一些事物的常识性判断。

但是,真相有时候恰恰是相反的。这种 " 标签先行 " 的速判,往往与真实世界中复杂交错的强弱关系构成巨大反差。邵医生的悲剧便是一个沉痛的注脚。

图 / 图虫创意

还可以延伸来说一说。 " 标签先行 " 的受害者,远不止医生群体。

比如教师群体,举个例子,校园霸凌是很容易引发情绪汹涌的事情,也因此,一些家长将孩子在正常打闹中的小磕碰也当成校园霸凌来投诉,让教师战战兢兢。

无论是医生还是教师,如今之所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 " 高危 " 行业,一定程度上,与多方对这种汹涌网络情绪的 " 迎合 " 有关。以邵医生事件为例,如果医院能够给予她更大力度的保护,如果非理性的网暴视频能早点下架,悲剧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我依稀记得,数年前,北方某医院的一个女医生被投诉治疗方案不佳,院方为了息事宁人做出了暂停其工作的决定,并把处理结果公布在医院的滚动显示屏上。当事医生受不了这样的结果,跳楼了事。

03

同样,为了 " 稳定 ",在一些具体冲突中,教育主管部门多半会选择牺牲当事教师的权益。

曾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一名女副校长,在课堂上与学生对骂的视频在网上流转。大致情况是,该副校长张某某让学生于某某不要在走廊大声喧哗,影响教学环境,于某某未予理会途径直回到教室。张某某追到教室门口让其出来,两人随后发生语言冲突,并导致激烈对骂。

▲女副校长与学生对骂(图 / 视频截图)

当地纪委认为副校长张某某存在辱骂学生、侮辱学生人格尊严行为,依据相关规定,决定给予张某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建议县教育局作出免去其副校长职务、调离该中学的组织处理。同时,追究该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直接领导责任,给予党内警告处分。追究分管全县师德师风工作的教育局副局长的领导责任,给予诫勉谈话处理。

一场对骂,一口气处理了三个人,也算得上雷厉风行。这处理结果是否妥当另当别论,就当事副校长而言,尽管当地人反映其为人正直,敢于负责,但在教学场所公开与学生对骂,确实有辱斯文,受到相应惩处也不算太冤枉。

不过从报道看,那个违反学校相关纪律并辱骂老师的当事学生,却并没有受到必要惩戒。这给学生传递了一个什么样的信号 ?

那位与学生对骂的副校长撂下一句话:" 老师不当了也不能惯着你!" 问题是,多少老师有这样的 " 血性 " 与勇气?老师战战兢兢,该管的不敢管,最终受伤的不是孩子吗?

医生呢?对医生群体的敌意,让一些医生因恐惧舆论而过度保守治疗,最终受伤的往往是患者自身。

众多类似悲剧警示我们,相关部门在处理纠纷时,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程序,不偏袒任何一方;于公众而言,更需要警觉的是,舆论场上 " 弱者即正义 " 的朴素情感,一旦被情绪洪流裹挟,极易异化为对 " 标签化强者 " 的系统性污名。

每一次公共事件,我们应警惕 " 强弱 " 标签的思维惰性,追问事实而非预设立场,探究制度而非归咎个人。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