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新型工业化重大战略任务需要,推出18条针对性支持举措,并提出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产品更加丰富,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各类金融工具在有效防范交叉性金融风险前提下联动衔接更加紧密,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
作为金融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正在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生态。从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中试保险,到护航企业创新全流程的科技保险,再到为产业升级注入长期动力的保险资金支持,保险业通过产品创新与资金支持的“双轮”驱动,正在成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发展中试保险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围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保险机构与中试机构合作创新型保险业务。
中试,即中间阶段试验,是科技产品在正式投入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也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环节。而中试保险就是为企业中试阶段的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鼓励科技企业“大胆试”“勇敢闯”。
今年下半年以来,保险与中试机构的协同创新加速落地。7月24日,与共同发布《“中试保融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提出未来3年将为中试全链条各环节提供银行端1000亿元综合金融支持和保险端1000亿元保险保障。在浙江舟山市,该方案的首个试点项目落地,为当地某新材料公司量身定制“科创贷+中试综合保险保障”银保联动服务方案,并引入政府优惠政策,成功实践了“中试保融通”项下“保—贷—补”协同模式,为解决企业在成果转化关键阶段“不敢试”“融资难”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与此同时,陕西省金融监管局指导西安分行和太保产险陕西省分公司,为西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试环节提供500万元资金支持和50万元风险保障。该合作采用“银行+保险”风险分担的模式,银行信用贷款专注支持生产线建设,保险保障则覆盖研发设备损毁风险,是陕西省首笔“中试贷款+中试保险”业务落地。
在药品研发的细分领域,中试保险的创新同样亮点纷呈。据了解,药品研发中试阶段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费用损失风险,市场上长期缺乏专门针对生命大健康领域、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这一核心痛点的保障制度。7月,全国首个聚焦药品研发中试环节的保险共保体在武汉光谷成立,并发布“药研保”综合保险。该共保体由财险湖北省分公司牵头,与多家保险企业组成,专注提供药品研发中试阶段的风险保障。
对于中试保险的未来发展路径,一家大型险企相关人员表示,建立中试保险补偿机制可优先从保障中试项目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损失的费用投入开展试点,如技术人员的人工费、直接消耗的材料费用、开展中试验证的模具费用等。这些损失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都是可以被确定的,损失的金额也可以测量,虽不能完成转嫁企业中试验证的全部风险,但精简了保障内容,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数据积累,判定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因素,构建中试风险模型,逐步将中试环节的风险由“不可保风险”转化为“可保风险”。
开展各类科技保险 筑牢创新升级风险屏障
在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意见》提出,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各类科技保险业务,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数据资产安全提供风险保障。
科技保险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发展具有“减震器”和“稳定器”的作用。目前,我国科技保险体系日趋完善,已初步形成覆盖科技研发应用全周期的科技保险体系。例如,通过研发费用保险、研发保障保险、研发中断保险等产品,保障科技型企业的研发工作;通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软件首版次质量安全保险(“三首”保险),保障新技术的落地应用;通过专利执行保险、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商业秘密被侵权损失保险等产品,保护创新技术的知识产权;通过各类财产险、责任险、健康险、网络安全险、绿色保险,分担科技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随着我国科技保险产品体系的不断丰富,从研发、落地应用到后续经营,从员工、管理人员到企业的各环节、各主体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保险业提供科技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投资科技企业超过6000亿元。
多家险企根据科技型企业的需求,持续创新科技保险产品。例如,为满足不同阶段科技企业的创新需求,中国人保形成了覆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知识产权、网络安全、人才保障、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半导体等13类、200余款产品的科技创新全链条风险产品体系。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保为科技活动提供的保险保障近24万亿元。中国太平旗下的太平科技聚焦三大主题,推出了覆盖研发、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及产业化全流程的系列特色产品,多项为行业首创。其中,首创的“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履约保险”,能保障成果转让双方的履约风险,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创的“概念验证费用损失保险”,为实验室成果向市场转化提供保障,助力科技项目跨越“死亡谷”;在浙江省科技厅指导下定制的“共享保”专属产品,与仪器管理平台、高校院所、仪器维修单位共同构建起科研仪器服务生态圈,精准助力浙江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鼓励险资加速布局 为新型工业化提供长期稳定资金
政策层面持续释放利好信号,为保险资金流向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铺路搭桥。
《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投资端改革,完善投资机构长周期考核,推动保险公司等长线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重点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方向,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同时鼓励保险机构、银行理财子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在风险可控、商业自愿前提下,通过股权、债券、私募基金、融资租赁等形式,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
今年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保险资金未上市企业重大股权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调整保险资金对未上市企业重大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将范围扩展至科技、大数据产业,明确引导资金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月,金融监管总局调整了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将保险资金投资单一创业投资基金的余额占基金实缴规模的比例从20%提高到30%,为更多保险资金投向创业投资基金创造条件。
在此之前,金融监管总局已优化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将保险资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股权的风险因子调整为0.4;投资科技板企业股票风险因子从0.45下调到0.4;科技保险适用财产险风险因子计量的最低资本要求,按照90%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持续降低保险资金投向新型工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度性成本,激发投资动力。目前,多家保险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布局呈现增长趋势,重点集中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及硬科技产业支持。
例如,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旗下国寿投资公司服务科技金融力度加大,支持科技自立自强领域累计投资规模超400亿元。中国太平2025年半年报显示,科技领域存量投资规模698.8亿元,科技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 7.3%。此前,出资10亿元,与同业联合中保投设立智集芯基金,积极响应支持国家产业升级和半导体产业发展,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动力。公司还投资专注于硬科技领域的中科创星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支持新质生产力企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科研活动具有周期长、情况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不同领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面临的风险并不一样。要推动更多保险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就要做好做细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
“保险资金可以以多元化投资工具,响应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中保投资公司董事长贾飙表示,例如,通过探索附转股权的可转债等创新投资形式,既提供一定利息保障,又可在未来转换为股权分享成长收益;加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联动,积极参与S基金市场建设,为早期科技投资提供流动性和退出机制;鼓励发展企业风险投资(CVC),联合大型科技企业或产业龙头设立CVC基金,依托其产业背景和资源优势,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投资布局,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对标准化产品提供有力的支持,积极认购科技企业发行的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等标准化债券产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