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是稳定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的必然要求。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逐步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制机制,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提升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牵头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多次召开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座谈会,定期开展政策效果评估,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树立“一视同仁”理念,强化对小微和民营企业的金融资源供给,在金融系统形成服务小微企业的高度自觉和良好氛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真金白银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信贷投放。2014年设立支小再贷款,十余年来多次下调再贷款利率、增加再贷款额度,并根据小微企业不同阶段资金需求,创设两项直达工具、减息支持工具、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将中央银行资金与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挂钩,实现对小微企业精准滴灌。2014年以来,支小再贷款余额增长30余倍,有力支撑了小微企业贷款增长。
二是畅通政策传导,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普惠性。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5年6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3.48%,较LPR改革前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针对利息之外的融资费用,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开展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工作,指导银行在借款合同中明示“交什么”“交多少”“交给谁”,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验。
三是推进金融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性。推动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部,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尽职免责、绩效考核等方面对小微贷款业务给予倾斜,提高银行分支机构和信贷人员开展小微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获客效率和客户服务的精准度,鼓励开发线上产品。建设上线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金融领域非信贷信息的跨行共享,为银行授信提供支持。目前,通过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申请贷款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方便。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小微企业融资多样性。在保障银行信贷这一融资主渠道供给充足的同时,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开展多元化融资。对民营和小微企业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实行“快速通道”,专门创设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为企业发债融资提供增信支持。针对供应链上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积极推广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供应链票据平台、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盘活应收账款等资源资产。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50.9万笔、金额19.5万亿元。
总体看,与十年前相比,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明显改善。经过十多年努力,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有了大幅提升。2025年4月世界银行发布了中国企业调查结果,中国获得资金相关指数为92.5,属于第一批公布的经济体中最优水平(与新加坡均为最优值)。尤其是小微企业贷款保持了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5万亿元,在企业贷款中的占比由2014年末的30.4%提升至38.2%,近十年年均增速约15%;2018年末以来,普惠小微贷款实现了年均超过20%的高速增长,授信户数增长3倍多,充分体现了对“真小微、真普惠”的精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情况不断改善,但受部分小微企业自身经营压力增大、银行尽职免责机制可操作性需进一步增强、融资担保和信息共享等配套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因素制约,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质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实落细和效果监测,同时聚焦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关切问题,着力疏通堵点、破解难点,全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不断提升可获得性、可持续性,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一是研究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信息共享、信用衍生产品等的积极作用,缓解民营中小企业信用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提升企业融资可得性。二是进一步细化实施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用好各类服务平台和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推送名单、共享信息等方式提升融资效率,更好帮助经营主体融资和金融机构获客。三是进一步发挥政策工具的协同效应。更好发挥央行政策工具引导作用,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