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外卖这笔百亿的账,京东是如何想的?

adminddos 2025-08-18 08:27:10 1 抢沙发
外卖这笔百亿的账,京东是如何想的?摘要: ...

  腾讯新闻《潜望》

  文|白雪

  编辑|刘鹏

  京东把外卖做成了一门“坏”生意。

  8月14日,京东集团(09618.HK)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在实现营收约3567亿元的同时,运营投入结构出现显著调整。

  具体而言,公司履约费用(主要包含采购、仓储、配送、客户服务)约为22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6%;营销投入则攀升至270亿元,增长127.6%,营销费用率也从4.1%升至7.6%。大幅增长主要源于新业务(以京东外卖为主)的推广活动支出增加。

  (图:京东集团2025年第二季度及中期业绩公告)

  凭借从高频刚需的外卖切入,京东的触角迅速向酒旅、折扣超市等生活服务领域延伸。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京东用户活跃度、用户数、购物频次等核心指标出现了大幅提升日活用户数从此前的约1亿跃升至1.69亿;618期间更一度冲至2.12亿,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超100%,外卖业务日单量也创下2500万单的历史新高。在8月14日的电话会上,京东CEO许冉对此表示外卖业务为平台带来了明显的流量和用户增长。

  然而,这条路挤满巨头,也充满挑战。京东正试图通过阶段性的重点投入换取企业长线价值的构建,其通过供应链优势切入生活服务的战略路径日趋明朗。

  外卖+酒旅双线布局

  京东“三板斧”背后的算盘

  京东擅长把生意“做重”,干别家企业不肯干的“苦活累活”。在外卖和酒旅两个领域,京东依旧从供应链入手,打出“三板斧”。

  第一板斧瞄准品质商家招募和餐饮供应链创新。2月11日,京东外卖启动“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计划,承诺5月1日前入驻的品质堂食商家全年免佣金。截止8月14日,入驻品质商家已超150万家。在618前夕的内部分享会中,刘强东透露了这一核心逻辑:“前端卖饭菜我可以永远不赚钱,靠供应链赚钱是可以的。”

  7月20日,北京首家“七鲜小厨”自营门店正式开业,主打“外卖+自提”的10-30元平价现炒菜品。首店开业一周内,日均订单量突破1000单,复购率高于行业220%。7月22日,京东正式启动“菜品合伙人”招募计划,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投入超百亿资金建设1万家七鲜小厨。与此同时投入10亿元现金,招募1000道招牌菜合伙人。

  七鲜小厨的核心在于供应链重构。餐饮品牌或厨师仅提供菜品配方并参与研发,京东则包揽选址、建店、供应链、运营等全链条环节。食材从源头直采到门店预处理全程标准化,配合透明厨房和炒菜技术,强调现炒现做、无预制菜。业务负责人刘斌表示:“这可能是餐饮外卖市场15年来,最大的供应链模式创新”。

  第二板斧——全职骑手保障政策。2月19日,京东宣布自3月1日起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兼职骑手也覆盖意外险和医疗险。截至二季度末,全职骑手规模已突破15万人,若按照每人每月2000元的社保缴纳标准测算,京东仅在社保支出就需承担超过3亿元的月度成本。刘强东在一次分享中披露:“2007年我们招第一个快递小哥就全额足额缴纳五险一金。从2007年到现在18年的时间,我们五险一金交了1000多个亿。”

  在竞争白热化的外卖市场,头部玩家的任何重大政策调整都必然产生连锁反应。京东骑手何先生表示:“京东入局外卖领域之初就高调宣布要为外卖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此举带来的舆论压力,最先波及的便是美团和饿了么。这种‘鲶鱼效应‘确实推动了行业的一些改变。”

  京东的第三板斧直指酒旅。6月18日,京东在暑假旺季前夕推出了最高3年“0佣金”的“京东酒店PLUS会员计划”。刘强东对此解释:酒店背后也是庞大的供应链,而且很杂乱,成本很高,京东希望通过非生产性主料(指工业生产中用于维护、维修和运行设备的物料)把客户成本降到原来的2/3。官方数据显示,该计划上线仅两日就收到近5万家酒店商家的入驻申请。

  京东这种“外卖+酒旅”双线布局的核心,在于会员体系和供应链的协同效应。2025年第一季度,京东PLUS会员数突破3500万,年均消费额达普通用户4.2倍。这一高消费群体与品质外卖中高端酒店的主力客群画像高度匹配。刘强东透露了更深层的供应链逻辑:现在有40%的客户会购买我们的电商产品。做外卖亏的钱,实际上比去其他社交媒体买流量更加划算。

  透过这一系列布局可以看出,京东的真实战略逻辑在于以供应链为核心,对行业成本结构进行重塑。无论是外卖还是酒旅,本质上都是京东供应链能力在不同场景下的延伸和应用。利用高频外卖和酒旅服务激活PLUS会员、进而形成供应链协同的商业算盘。

  约谈后的“三国杀”

  京东意外获得喘息机会

  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阿里巴巴旗下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理性参与竞争,共同构建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监管的介入为这场激战正酣的外卖市场按下了“降温键”。

  约谈后的政策转向,让京东从补贴战的泥潭中意外获得了战略调整的窗口期。8月1日,京东发文承诺规范补贴行为,“京东外卖将继续坚持反内卷立场,坚决杜绝不正当竞争,抵制‘0元购’等恶性补贴,绝不以冲单量体现市场地位、制造市场泡沫。”表面上看,这似乎制约了京东前期依靠补贴驱动的增长模式,但实际上为其节省了大量资金压力,可以名正言顺地从烧钱竞赛中抽身。

  相比之下,美团和阿里在调整策略后仍需维持一定程度的精准补贴来巩固市场地位,而京东则获得了重新审视投入策略的机会。数据显示,京东的订单量出现下滑,骑手和商家的周活跃用户数也随之减少,但从财务角度看,监管叫停补贴战实际上变相帮助了这个外卖行业“老三”缓解了资金压力。有媒体指出,尽管京东表面上收敛了激进的补贴策略,但其内部对外卖业务的战略定位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京东正在潜伏等待更合适的时机重新发力。

  机构的市场观察似乎更加直观地反映了京东在这场“三国杀”中的真实地位。摩根士丹利分析认为,京东在外卖和即时零售市场的份额仍将较小,预计到2030年,中国即时零售的市场规模预期上调至约2.5万亿元人民币(2024-2030年期间增长24%)。京东在外卖订单市场份额约为5%,GTV(通常指实际核销金额,扣除退货等无效交易)市场份额为4%。尽管如此,分析师们认为京东仍会继续利用这一领域获取用户,将其作为整体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布财报数据看,京东在这场“三国杀”中付出的代价不菲。2025年第二季度,京东净利润出现明显下滑,经调整净利润约7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近145亿元下降49%;整体运营亏损近9亿元。从业务板块来看,新业务板块(京东新业务涵盖外卖、海外业务、京喜、达达等)成为拖累集团业绩的关键因素。该板块运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约7亿元急剧扩大至约148亿元,运营利润率更是降至-106.7%,扮演着新业务主要角色的外卖业务的亏损至少在 120 亿以上。此外,公司现金流状况也有所收紧。第二季度自由现金流约为22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近496亿元下降55%。

  与外卖业务相比,京东酒旅业务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社交平台上避雷京东订酒店之类的帖子开始增多,一些消费者反映遭遇自动退款、体验感差等问题。

  (图片源于网络)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行业壁垒。酒旅行业存在明显的资源稀缺性,一个景区的五星级酒店就那么一家,不合作就没有替代品。携程等老牌OTA平台经过近20年发展,已经在酒店资源上占据明显优势,市场份额超过50%。对于“三国杀”中相对弱势的京东而言,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多线作战,成为其必须面对的现实考验。

  面对这些挑战,京东正从高调入局转向务实调整,需要在这个相对平静的窗口期找到真正差异化的突围路径。

  从高调入局到务实调整

  京东提出协同增效 

  京东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布局,本质上是一场以“外来者思维”重塑其业务逻辑的创新性战略尝试。

  8月14日财报电话会上,CEO许冉明确表态:“我们并不把外卖业务视为一个孤立的业务板块,而是深度融入京东生态。未来,我们希望借助京东物流等生态内兄弟业务,实现更大的协同增效。”这一表态背后,是京东对外卖业务价值的重新定义——从单纯的业务竞争转向生态协同。

  从“企业发展总账”角度审视,京东对外卖等新业务的投入,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对电商基本盘的拉新费与引流费。许冉在财报会议上强调:“外卖业务开始与核心零售实现清晰的协同效应,我们积极拓展外卖业务带来的交叉销售机会。”“外卖用户在购买我们核心电商品类时的转化率持续提升,尤其是在商超等品类,存在大量交叉购买。”财报显示,京东集团的季度活跃用户数和购物频次均实现超过40%的同比增长,季度活跃用户数实现了连续7个季度的同比双位数增长。

  但这种表面上的增长数据背后,实际效果仍存在争议。从二季度财报来看,3C和日百等核心收入来源的增幅并未因新业务拓展出现爆发式增长,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尚未完全转化为核心业务的收入增长。这一现象表明,外卖业务对基本盘的提升效应仍需持续观察和优化。面对挑战,京东管理层对这一机制的长期效果持乐观态度。许冉在电话会上透露,公司已在算法和系统建设方面投入资源推动交叉购物能力,相关工具将在三季度陆续上线。这意味着京东必须在有限的投入窗口期内,尽快建立起有效的用户转化机制。

  支撑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京东在供应链方面的创新能力。七鲜小厨模式通过重构成本结构、保障食品品质,力图在不依赖过度补贴的前提下,实现平台、商户、消费者的多方共赢。这种模式为京东在生活服务领域的多元化探索提供了底层逻辑支撑,其每一处新业态探索,都是在为供应链能力和用户生态加码。基于这一逻辑,主打“硬折扣”的京东折扣超市816在河北涿州正式开业。从布局上看,京东试图借助仓储规模优势和下沉渠道,在这一新兴赛道中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有趣的是,美团也将战略重心投向了同一赛道,其折扣超市品牌“快乐猴”首店,同样计划于8月29与消费者见面,直接对标阿里巴巴旗下的硬折扣超市“盒马NB”。

  相比美团和阿里通过外卖延伸至酒旅等高客单价场景的成熟模式,京东面临着独特的挑战:需要依靠供应链优势,将外卖用户更多转化为电商用户,实现从“拉新费向“生态价值”的有效转换。在当前约10%的外卖市场份额基础上,京东面临的是一场关于效率与时间的竞赛,既要保持战略定力进行长线布局,又要在投入产出平衡这一节点来临前,证明这一生态协同逻辑可行性。无论是外卖还是酒旅,本质上均是在为其供应链能力加码。

  京东这场“坏”生意的本质,是短期阵痛换取长期的生态协同。能否兑现“前端卖饭菜可以永远不赚钱,靠供应链赚钱”的承诺,验证新模式的规模化可行性,并在补贴降温后稳住用户基本盘,这些都将直接决定京东这场生态重构能否从理想照进现实。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