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倒贴一万块”,大学生贴钱卷实习

adminddos 2025-08-20 18:02:24 2 抢沙发
“倒贴一万块”,大学生贴钱卷实习摘要: ...

作者 |  何国胜

实习生 |  谢瑞瑞

一年前,付新雨考入东北某 "985" 高校法学专业,大一暑假,他就去了北京一家基层法院实习。

实习没有薪酬,除了免费午饭,其他都要付新雨自己花钱。" 还没细算,反正暑假倒贴 1 万元出头,等于一学期生活费。" 付新雨说,光租房的花销,一个月就近 3000 元。

同是在北京 " 贴钱 " 实习,社科类硕士生黄秀英也是从外地去北京实习,每周去一次公司,来回要 6 小时,往返交通费近 200 元,一个月下来接近 800 元。

如此持续 4 个月后,她咬咬牙在北京北五环租了一间房。房租水电加平日里吃穿用度,每月约 4000 元。

《花水木》剧照

在 " 提前实习 "" 多段实习 " 被视为求职加分项的今天,这样的经历已经普遍。就业竞争激烈、同辈压力加剧,让越来越多大学生把实习当作 " 提前投资 "。

2024 年猎聘的调研数据显示," 相关实习经历或社会实践 " 成为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的首要因素。成本和压力,压在了在校学生身上。

没有报酬,甚至要自掏腰包,为实习 " 贴钱 ",正在成为许多大学生的现实处境。

在这种 " 倒贴式 " 实习现象中,大学生在课堂和实习岗位之间奔波,在论文与考各类资格证之间分身,学生既是 " 员工 ",又是 " 学徒 ",他们不得不承受经济、精力与学业的三重压力。

而值得考虑的问题是,这样的投入究竟能换来多少回报?

遥远的实习机会

下午 2 时要到实习单位开会。

想到这里,黄秀英早上 8 时从床上爬起来,准备开会文件,收拾好要带的东西,锁好房门,开始长达 3 小时的单程通勤之路。

从她的住处到北京,她要先坐 1 小时地铁到高铁站,再搭半小时高铁,下车挤进地铁人流,再过 1 小时,出地铁站后走路到实习单位,总计花费 3 小时。

有时坐地铁赶不上高铁,黄秀英就花 30 元左右打车。到高铁站吃点东西,又再花掉 20 多元。一张高铁票 50 元左右。如果在北京有连续性的工作事务,黄秀英会就近找青年旅社住一晚,花 60 元,第二天再坐高铁回去。

粗算下来,每周往返一趟北京,交通费加偶尔的住宿,每月不超过 1000 元,在她 3000 元生活费覆盖范围内。

《装腔启示录》剧照

早在读硕士前,黄秀英就对自己要去哪些专业单位实习,有着清晰的规划。今年 1 月份,一个行业内的头部单位向她抛出橄榄枝,即使相隔 130 多公里,她也不想放过这次机会。

不过,2025 年的春季学期,黄秀英每周要上 10 节课,她不得不留在学校。因此,她需要持续 4 个月往返北京实习。

5 月份,学校剩下课程不多,黄秀英搬到了北京五环生活,租了个单间。学校与实习单位的优先级,颠倒过来。上课的日子她再回学校,其余时间就在北京实习,好处是,上班的通勤时间缩短到一小时内。

但来北京租房,是笔不小的开支。为了控制开销,黄秀英自己做饭,加上房租、水电,一个月花费不超过 5000 元。这笔支出,她靠父母给的生活费和兼职收入,刚好可以覆盖。

尽管这是 " 穷开心 " 的生活,黄秀英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在外租房,是笔不小的开支 /《同期的小樱》剧照

护理专业大四学生许雅芝,也选择离开南方的高校,到北京一家知名医院实习。她所在高校与北京这家医院有合作,冲着医院响亮的名头,许雅芝和同级的几名学生都决定舍近求远,到北京完成实习。

6 月底,许雅芝带着家里给的 2000 元,花 1000 多买了到北京的机票,开始为期 10 个月的 " 倒贴实习 "。

北京的开销之大,令她震惊。" 到北京一个多星期,剩下的 1000 块就用完了,7 月跟家里要了 1000 块,7 月 18 日花完,然后又要了 1000 块,一个多星期就花了 500 块。" 许雅芝说。

医院宿舍是 5 人寝,需要自己交水电费,6 到 7 月,许雅芝陆续交了 100 多元。在食堂吃饭便宜些,好点的饭 10 元,简单点的 6 元。偶尔点外卖,她也会挑平台、用券,把价格控制在 10 元左右,只有买生活用品、护理鞋时难以省钱。

《荞麦疯长》剧照

" 像我们学生来医院实习,既要交学校的学费、住宿费,又要给医院交实习费,还要交医院的住宿费。" 哪怕学校为了促进合作,替学生交了 2000 元实习费,可医院没有实习工资,其他费用需要学生全包," 压力还是有点大 ",许雅芝说。

对绝大部分专业而言,一二线大城市拥有更好的实习资源,也是行业发展的前沿,去大城市实习,已成为大学里的普遍现象。只是,这份 " 机会 " 往往意味着额外的金钱与时间投入。

边上班,边上学

每天早上 7 时 50 分,许雅芝已经站在科室,洗治疗盘、铺治疗巾、摆好碘伏酒精,等带教老师一起去查房交班。

查看病人皮肤状况、给病人翻身,监护病人血压、心率、脉压和呼吸,测体温、学打点滴——零碎的工作占据了她大部分时间。

但 " 学生 " 的身份不断提醒她,除了实习,还有毕业论文和明年的护士资格证考试。

" 学习时间只有每天下班和周末,以前学习的时间是在周一到周五,周末可以休息;现在变成周一到周五不仅要上班,空下来一点时间都得学习。" 许雅芝说。10 个月的实习期一结束,她就要回校参加毕业答辩。什么时候写论文,如何学写论文,都是她在实习期间要考虑的事。

此外是考护士资格证,对于许雅芝来说,只有通过护士资格证考试,注册完才能正式去医院上班。

实习期间要考虑的事情很多 /《手术直播间》剧照

来自成都的焦童同样处在 " 两难 " 之间。大四下学期,在西南某高校读预防医学的焦童按照学院的实习安排,留在成都某医院实习半年。

当时,比花费更令她焦虑的,是如何兼顾考研与实习。医院实习和焦童的考研复习时间重合,边实习边复习成为无可奈何的事。" 当时一边摆烂一边焦虑,实习期间没有整块时间学习,学习时间像碎片,看一会儿书就要去做事情。" 焦童说。

看着同学翘掉实习去复习,焦童不是没想过和他们一样。但她的带教老师严厉,哪怕为了等电梯早走 5 分钟,她也会被带教老师指责早退。

不仅医学专业实习如此,只要还在学期内,学生就无法避免工作、学习两套模式轮流转。

在黄秀英身上,这种撕裂更加具象。7 月底某天,黄秀英的实习工作和期末作业的提交时间都赶在了同一周。前一晚,她通宵写作业到清晨,睡了几个小时,又爬起来准备工作资料。通勤路上,她也端着电脑,在摇晃的车厢里埋头写作业。直到工作开始的 10 分钟前,黄秀英才写完作业,发给小组同伴,继而换上笑脸,转头开始实习工作。

只要还在学期内,学生就无法避免工作、学习两套模式轮流转 /《二十不惑》剧照

" 每天的时间全都被塞满,哪怕到了晚上也不能休息,必须把事情弄完,最近一个周我连续通宵了三次,说实话,我有点太累了。" 黄秀英说。

这种 " 边上班,边上学 " 的双重状态,正在成为常态。

英国 Upromise 公司 2025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18 至 24 岁大学生的在学就业比例已上升至 65%。国内高校的情况亦相似:实习要求写入培养方案,论文与考证又是毕业的硬门槛,学生不得不在两套体系间疲于奔命,而且有些实习岗位根本没有收入。

贴钱实习,值得吗?

6 月初,19 岁的付新雨和同学一起向北京某基层法院投递了简历。不久,她就收到实习的通知。

这是她去年进入东北某 "985" 高校法学专业后的第一个暑假,她选择把时间交给实习。

这已不是什么新奇事。

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 2023 年的一则调查显示,在 14578 名受访大学生中,第一次实习经历发生在大一的占 67.84%,实习的 " 起跑线 " 被大幅提前。

实习单位也已对此习惯。办公室的人很少感叹低年级学生们的加入。" 同组的实习生都和我差不多大,我们这个专业就是这样。" 付新雨说。

实习的 " 起跑线 " 被大幅提前 /《即刻上场》剧照

考完期末最后一科,付新雨就离开学校,来到北京着手实习。

来北京之前,付新雨期待能 " 鱼和熊掌兼得 ",收获一份漂亮的实习经历,学到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然后以此为跳板,大二、大三去找一些不错的律所工作。

但很快,初入职场的紧张感和期待被消弭。交到付新雨手上的是一些简单的文书工作,写判决书稿、整理卷宗," 大差不差,就是那些 "。

" 像公司法、商法、合同法这些,都不是学校大一开设的课程,如果带教让我做太专业的工作,我也做不好,一开始我也很纠结,来这里好像也学不到什么。" 付新雨说。

经济账同样难算。与人合租三个月,房租接近 3000 元;法院管午饭,晚餐基本靠 20 元的外卖,她直接不吃早饭,以节省开销。即便如此,暑期实习三个月,仍花去 1 万多元,相当于一个学期的生活费。

付新雨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分享这段经历,评论区里 " 哀声一片 ",因为法院、检察院等机构不给实习工资,大学生不得不 " 贴钱实习 " 的情况并不少见。

大学生不得不 " 贴钱实习 " 的情况并不少见 /《至上之法》剧照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焦童也有类似的困惑。半年医院轮岗后,她在七八个科室辗转,却几乎没有收获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预防医学在医院几乎用不上,老师也知道教了没用。" 她说。实习更像是一个形式化的任务,既花了钱,也占去了大半年的时间。

这种种现状,使得他们生出疑问,贴钱去实习,是值得的吗?

付新雨不知道答案。在她背着书包、拎着行李箱,刚从高中踏进大学时,学院辅导员就在提考研、就业的事情," 第一学期结束就有同学拿到了能为保研加分的比赛奖项 "" 假期是不能浪费的 "" 实习一定是尽早开始的 ",焦虑就这样弥漫开,大一的学生们还没体验大学里青春的一面,就要开始规划自己进入职场的道路。

而据人社部消息,2025 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 1222 万人,同比增加 43 万人,求职的赛道更加拥挤。

"6 段实习 ""10 段实习 " 的 " 神话 " 萦绕在耳边,学生们只能找各种经验帖,试图从别人的成功模式中找到自己能学习的地方。

" 我不知道这些数段的实习对学生就业有没有用,但是我们只能选择一条在‘作为’的路,哪怕它很辛苦,甚至是没必要的自找苦吃。" 付新雨说。

《未生》剧照

在弥漫的焦虑中,学生们也弄不明白 " 贴钱实习 " 究竟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还是一种被迫的消费?

许雅芝也不理解,为什么医学生实习没有工资补贴。" 前期没工资我可以理解,后期帮忙做正式护士的工作,为什么还不能有工资?"

去年,黄秀英通过 " 不太忙的兼职 ",一个月能挣 8000 元,实现生活费独立。但现在,她的想法变了很多:" 我现在完全靠家庭提供大部分生活费,如果现在实习不全力投入的话,很难找到工作。"

" 我也要和父母在经济上妥协,去倚仗他们的支持,走我想走的路,才能尽快找到工作,去赚钱。" 黄秀英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名为化名)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