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财经
中国网财经7月21日讯 根据上交所安排,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坤新材”)IPO将于7月25日上会。
根据恒坤新材披露的上会稿,2025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4亿元和4158.45万元,同比增幅分别为23.74%和-5.71%,扣非净利润3072.39万元,同比下滑25.18%。同时,恒坤新材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48%至27.82%,净利润预计同比下滑11.48%至2.92%。
恒坤新材表示,净利润下滑主要是受部分引进产品合作终止影响,公司引进业务毛利有所下降,但同时公司自产业务毛利大幅增加,较大程度上抵消了引进业务毛利下降的影响,整体毛利金额小幅下降5.62%;一方面公司积极推进自产产品的开发,研发投入保持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安徽工厂已具备逐步投入运营的条件,相关长期资产陆续完成转固,致使2025年折旧费用及日常经营费用有所增加;而前述研发和资产投入短期内尚未产生效益,故导致公司利润总额出现阶段性下滑。长期来看,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导入,以及安徽工厂正式量产后产能陆续释放,将有助于提升公司未来持续经营能力。
资料显示,恒坤新材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此次IPO,恒坤新材计划募集资金10亿元,分别投向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截至报告期末,恒坤新材已获得发明专利36项,自产产品在研发、验证以及量供款数累计已超过百款。
招股书提到,恒坤新材与厦门大学合作成立了先进半导体材料联合创新中心,签约日期为2024年11月,金额为750万元。根据协议,在联合创新中心立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双方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双方公用,不过恒坤新材有优先使用权。截至2024年底,恒坤新材对厦门大学预付账款余额为250万元。

不过,恒坤新材有两位独立董事来自厦门大学,其中邹友思1998年12月至今,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材料学院教授、研究员;黄兴孪2001年8月至今历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讲师、副教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