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5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2025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190.6万件次,立案52.1万件,处分42万人……这些数据彰显了国家层面反腐高压态势。
在针对检查审查调查数据解读时,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官微提出“打虎拍蝇”无禁区,国有企业、工程建设、能源、消防、高校、医药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系统整治正在深入推进。
如此,医药领域作为“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典型代表,再度被中纪委点名。
实际上,今年以来,医药反腐风暴持续升级。例如,6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纵深推进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推动行业不正之风常态化治理。《通知》共分为4个部分15项内容。在持续深化医药购销领域治理上,聚焦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加大执法力度,压实各部门在全流程监管上的主体责任,发挥穿透式审计监督优势,加强对医药行业社会组织的督促指导。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在医疗这个与百姓生命健康安全密切相关的行业大力反腐,对于捍卫人民生命健康,保障行业风清气正,助力行业长久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反腐高压
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半年报”能量满满,集中反映了纪检监察机关今年以来着力推动正风反腐一体深化,多措并举全面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推动新时代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持续传递出坚定不移反腐惩恶的鲜明导向。
今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置问题线索120.6万件,立案52.1万件,处分42万人(其中党纪处分31.3万人、政务处分13.6万人)。“打虎拍蝇”无禁区,国有企业、工程建设、能源、消防、高校、医药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系统整治正在深入推进。
这也得益于“四种形态”作用的充分发挥。通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和处理84.3万人次。可以看出,《纪检监察机关准确运用“四种形态”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印发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精准、规范、有效上下功夫,把“四种形态”运用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反腐全过程各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四种形态”统计口径调整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首次向社会发布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形态”统计数据。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和处理41.7万人次,占总人次的49.4%,运用第二种形态处理34.1万人次,占40.4%,前两种形态占比近90%。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落实《实施办法》,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看见苗头就提醒、听到反映就过问、存在问题就处理,扎扎实实把监督挺在了前面。
另一方面,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对腐败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从通报来看,运用第三种形态处理4.2万人次,占5%;运用第四种形态处理4.3万人次,占5.2%。这表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把惩治腐败作为有效监督的强大后盾,确保底线常在、“后墙”坚固。
其实,具体到医药领域,也进行了多维整治行动。例如,2025年初,一部名为《反腐为了人民》的电视专题片引发社会震动。片中揭露的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王茂生案令人瞠目:为藏匿现金专门购置房产,并在阳台设计隐蔽夹层,外部用柜子遮挡。另外,在陕西省商洛市,2025年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共排查医疗领域问题线索97件,查处违纪违法案件46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6人。
此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多篇文章,再次聚焦医疗领域的腐败顽疾。医疗行业作为民生重点领域,从“斩断利益链”到“重建生态圈”,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走向深水区。《严肃查处违规受礼行为》一文提及,“当前一些党员干部顶风作案,打着‘人情往来’的幌子,违规收受礼品、礼金与消费卡等财物,且花样不断翻新,手段隐形变异。”而在医药行业,此类违规行为也屡禁不止,且与正常的学术交流、业务往来相互交织,如何精准甄别、依法处置,成为净化行业生态的关键。
而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处案件之后,《做深做实“后半篇文章”》强调要积极推动以案促改促治,深挖重点领域问题根源,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等方式,力求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滋生。
“隐形变异”的违规收送礼金等行为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查改治贯通”的治理逻辑进一步凸显了构建长效机制的决心。在这场治理风暴中,企业合规能力也面临大考。
合规管理
面对监管高压,合规经营已成为医药企业的生命线,而审计监督也正成为医疗反腐的“利器”。
为此,多个省市自治区接连发布了《深化公立医院审计整改 护航医疗服务 高质量发展》相关文件。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审计厅明确,为规范公立医院运行秩序,提升医疗服务质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自治区审计厅以公立医院和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销使用情况审计整改为抓手,助推就诊成本进一步回归合理水平,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具体而言:
一是聚焦诊疗规范,提升服务质量。针对审计指出的过度检查、不合理用药等问题,公立医院全面开展诊疗行为专项整治,退回医保基金93.77万元,完善内部责任追究机制,约谈违规科室及个人,提升医疗服务规范性和透明度。
二是深化集采改革,释放惠民红利。公立医院建立集采全流程管理体系,通过采购计划执行、畅通配送渠道、规范临床使用等举措,确保集采政策落地见效,实现医院运营成本降低、患者支出减少、医保基金增效。
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夯实管理根基。以审计整改为契机,公立医院全面排查管理漏洞,系统梳理制度规范,修订完善《外送检验(查)项目管理规定》等16项制度文件,进一步明确医疗管理、采购流程、内控监督等重点环节权责边界,医院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在安徽芜湖,审计部门正对医院开展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运行效果的深度核查。湖北武汉审计局则聚焦“药品医疗器械采购使用”环节,严查供应商准入和变更的合规性;甘肃省兰州市审计局运用Oracle、Python等工具,建立9个数据分析模型,精准锁定药品违规加价、资产管理漏洞等问题。
合规经营也已成为医药企业的生命线。为此,不少本土企业开始着手构建多维度合规经营体系:在采购环节严格筛选供应商,杜绝利益输送;在销售环节严禁虚假宣传;在研发环节确保临床试验数据真实可靠。
前述分析师指出,药产品的从研发、临床试验、生产、销售、医生使用等众多环节,涉及到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监管机构、经销商、代理商等多个相关方。在众多的环节中,药品与医疗器械(包括体外诊断设备、耗材)的终端销售推广、入院采购两大环节始终是医药行业不合规问题的高发领域。终端销售推广方面,随着国家医药反腐的监管趋严,未来以各种名义或形式实施的“带金销售”必然在形式和手法上更加隐蔽。入院采购方面,医药产品的入院对于医药企业切入院内市场极其关键,则入院采购极有可能成为不合规风险的环节。
目前,国内很多医药企业的合规管理从体系建设到执行管控都还处在逐步完善期,仍有改进的空间,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完全以营销驱动为主,销售费用占比较高,对合规管理的重视程度却较低。一方面,医药企业的合规体系建设要从组织架构、制度流程、投入保障三个方面加强建设;另一方面,有些医药企业专职的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合规管理人员队伍需要充实。
实际上,在医药反腐集中整治的大背景,部分医药企业的管理层对合规管理的重视程度、投入程度也将不断提高。
“医院与医生是医药行业中极为重要的参与者。对医院而言,要更加注重合规体系的建设与闭环管理。一是建议健全院内关键少数岗位人员任职交流回避和关键岗位轮岗制度;二是完善院内院外举报-调查-查处-移送的闭环。”该分析师强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