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科普书单·新书|生而为熊

adminddos 2025-07-23 15:39:36 2 抢沙发
科普书单·新书|生而为熊摘要: ...

《庞加莱猜想:追寻宇宙的形状》

[日]春日真人 著,武晓宇 译,新星出版社,2025年8月版

宇宙有没有尽头?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形状?人类长年不断追问的谜题,其重大线索却隐藏在困扰了数学界整整一个世纪的难题“庞加莱猜想”中。魔咒般的“庞加莱猜想”曾吸引了无数天才为之倾尽一生,解决这一难题的佩雷尔曼为何放弃荣誉、销声匿迹?数学家们为何持续挑战这些难题?本书用纪录片特有的叙事方式,生动呈现了破解“庞加莱猜想”的百年历程,描绘了数学这个看似难以接近却充满魅力的奇妙世界,以及数学家们的奇特人生。

《图解代数》

[英]凯蒂·斯特克尔斯 著,李永学 译,中信出版社 | 鹦鹉螺,2025年7月版

我们现在都用阿拉伯数字,其实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也发展出了自己的数字系统,这些系统是什么样的?代数符号没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数学家是如何用文字完成计算与证明的?《图解代数》用数百张手绘插图,把公式拆解成视觉积木,让证明过程仿佛侦探破案。在本书中,你会遇见永远有房间的“希尔伯特的酒店”:当无限多的客人涌入时,聪明的门房只需让1号房的客人搬到2号房、2号房的客人搬到4号房……所有奇数房间瞬间空出,轻松解决“无穷中的无穷”难题。

《重塑数学:“无穷”的探索之旅》

[德]埃涅阿斯·鲁奇 著,余娟 译,商务印书馆,2025年7月版

无穷是什么?它是否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不同的大小?无穷是否能一直增长、无穷无尽,它是否是一种大到不能再大的东西?这些问题不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只有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够理解自然数的真正含义,明白那些用于计算区域大小或曲线形状的基本原理为何非常精确且永恒有效。本书作者开启了关于无穷这一数学和物理学中最令人费解的谜题的探索之旅,介绍了1870年至1963年期间五位大名鼎鼎的数学天才关于无限的探索历程,这些天才的研究扩展了数学的疆域。他们分别是康托尔、罗素、希尔伯特、哥德尔和科恩。将这五个人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们对无限的迷恋、对抽象思维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他们的见解构成了今天数学学科的基础。五位数学家命运的传奇经历、古怪的性格,以及人生中的不公、名声、失败……构成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故事,即便对于不擅长数学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门捷列夫之梦:从炼金术到元素周期表》

[英]保罗·斯特拉森 著,王加祥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5年6月版

化学究竟是什么?这是个跨越千年的漫长故事。从古希腊哲学家第一次思考世界由什么构成,到中世纪炼金术士对“点石成金”的执念……化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在哲学思辨和神秘主义的迷雾中艰难萌发。人们渴望理解自然的构成,掌握改变物质的力量,而这些知识往往来自泥泞、火焰和烟雾。在这里,你将会认识一群充满热情,甚至有点疯狂的化学家。他们中有像帕拉塞尔苏斯这样特立独行的江湖医生,也有像波义耳、拉瓦锡这样奠定现代化学基础的科学先驱。你会看到他们的奇思妙想和不懈探索,他们的成功与谬误。故事的高潮,无疑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灵光一闪——元素周期表不仅优雅地归纳了已知元素,更以惊人的准确度预言了未知世界,为化学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清晰秩序。

《中国古代科技遗产》

戴吾三 张学渝 王吉辰 等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知了,2025年6月版

本书选取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中创造并留存下来的38项代表性遗产,从历史沿革、遗产看点、科技特点、研究与保护历程、遗产价值五个方面为读者进行详尽的介绍,并在每一篇中配备多幅全景或特写的最新遗产留存的实拍图,深度呈现中国古代在农业、水利、交通、建筑、机械、军事、航海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科技遗产。

《地球是怎样变圆的》

[英]詹姆斯·汉南 著,林曳 译,新星出版社 | 未读,2025年7月版

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波斯,到古希腊、古印度、古代中国;从《吉尔伽美什史诗》《伊利亚特》,到《山海经》《淮南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经历了神话想象与科学实证的漫长历程。在本书中,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詹姆斯·汉南将从遥远的古巴比伦开始,带领我们踏上一场跨越千年、纵横全球的探索之旅,回望人类究竟是如何一点点挣脱了直觉的桎梏,最终认识到了脚下的土地原来是一颗漂浮在宇宙中的“蓝色弹珠”,以及为什么“地圆说”值得被认为是人类第一个伟大的科学成就。

《狂怒的天空:北美五百年飓风史》

[美]埃里克·杰·多林 著 赵航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甲骨文,2025年6月版

飓风如何对北美的土地和社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拥有环境政策和规划博士学位的埃里克·杰·多林利用来自国家飓风中心、美国国家气象局和飓风研究部门的丰富资料,结合自身的学术背景,撰写了一部内容翔实又生动的五百年飓风史。埃里克·杰·多林记录了飓风登陆前的紧张时刻,描绘了飓风来临时的排山倒海之势,展现了美国社会应对飓风的举措,并阐述了飓风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自然与人类:科学与现代性的塑造:1739-1841》

[英]史蒂芬·高克罗杰 著,褚平 译,商务印书馆,2025年6月版

是什么让科学超越了学术领域,成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决定性力量?是什么让我们从认知迷雾中走向理性,从传统走向现代?是什么在启蒙时代的激荡中,重塑了人类的世界观与社会秩序?本书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科学与文化、宗教、政治复杂交织的情形,揭示了科学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更是现代性构建中的核心力量,并勾勒出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呈现了科学如何塑造当今世界的面貌,以及那些深远的思想与事件如何引领我们来到今天。

《肉食之谜:动物、人类以及食物的深度历史》

[美]乔希·贝尔森 著,张向阳 冯辉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 思库,2025年7月版

我们曾与狼群争夺猎物,又驯化牛羊构建帝国,最终在工业化肉食中迷失自我。在《肉食之谜:动物、人类以及食物的深度历史》中,人类学家乔希·贝尔森挑战了“肉食成就人类”的传统理论,认为人类并不是靠吃肉才得以成为人类,未来也不必一定依赖肉食。从远古狩猎场到现代餐桌,作者探索了人类与动物数百万年的复杂羁绊,他既不单纯批判过度食肉,也不旨在为素食辩护,而是希望引发人们反思生活在同一颗星球上的人类与动物的共生关系。

《林中足迹:森林与河岸的秘密生活》

[英]约翰·利斯特-凯 著,邱墨楠 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8月版

伶鼬、狗獾、松貂、水獭……这些灵动可爱但行踪隐秘的鼬科动物总是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也深深吸引着博物学家约翰·利斯特-凯的目光。在苏格兰高地,他常以冥想者的姿态,耐心蹲守在树林、河岸和峡谷的角落,观察这些动物在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是如何生活的。在这本清新隽永的观察笔记中,苏格兰高地的风光生动鲜活,作者与动物的相遇曲折动人,大自然舞台上的精彩戏剧永不落幕。本书是写给鼬科动物的一封真挚情书,更是献给自然与野性的一首赞美诗。

《倭黑猩猩与无神论者》

[美]弗朗斯·德瓦尔 著,胡牧 李霞 译,商务印书馆,2025年6月版

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德瓦尔对动物与人类的社会性的阐述向来彼此贯通、相互诠释。《倭黑猩猩与无神论者》也沿袭这一路径,引用大量文化典故和灵长类动物的行为轶事,以演化生物学和道德哲学为基础,将动物王国的生动故事和深入浅出的哲学分析交织在一起,由此生动而深入地揭示了生物精神世界的奥秘,探讨了宗教/非宗教与社会性/生物性道德哲学之间的复杂关联。

《生而为熊》

[法]雷米·马里昂 著,左天梦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7月版

从北极的冰原到欧洲的密林,从印第安的传说到现代都市的童话,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熊,这个横跨神话与现实、荒野与文明的生灵,始终以独特的方式与人类交织在一起。《生而为熊》既是一本关于熊的文化传记,也是一部人与熊的万年共生史。马里昂在全球追寻熊的踪迹近四十年,他不仅以专业研究者的敏锐和摄影师的细腻,探讨熊何以成为力量、智慧、恐惧与温情的象征,更引导我们重返那被遗忘的原初联结,他让我们相信,人与自然的亲密,不仅曾经存在,也仍有可能重建。

《橡树的一年:北美本土物种的自然观察》

[美]道格拉斯·塔拉米 著,宋以刚 译,商务印书馆,2025年5月版

橡树,中文正名栎树,壳斗科栎属植物的统称。橡树在全世界有300余种,在中国有60余种。怎样观察一棵橡树?昆虫和生态学家用一年的观察,揭示了围绕橡树编织的复杂而迷人的生态网络。橡树提供了一个观察树的切面,告诉我们一棵橡树是如何连接城市、鸟类和昆虫,进而加深了我们与本土物种的连接。橡树构建了一个生物能量交流的平台,它上面发生的事情,是生命、死亡和物种交替的季节性循环。

《生命传》

[英]菲利普·鲍尔 著,王乔琦 译,中信出版集团 | 鹦鹉螺,2025年7月版

本书作者认为,人类制造出来的任何技术产品都不适合用来类比生物体。而将基因组作为蓝图、基因作为构建生物体的指令、蛋白质作为精准定制的分子机器、细胞作为具有固定身份的实体等理论,都被证明是不完整、具有误导性甚至错误的。生命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此前的想象,任何简化都会带来诸多问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一种全新的生物学,来帮助理解神秘又复杂的生命运作机制。作者在本书中探索了这一新的生物学,揭示出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和神经系统等每一个层级都有自身的规则和原则,生命正是自这些层级的相互作用与协同运作中涌现。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