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ddos

180元斤的知了猴,快被山东人薅没了

adminddos 2025-07-29 09:19:38 1 抢沙发
180元斤的知了猴,快被山东人薅没了摘要: ...

最近,每当夜幕降临,不少城市的郊野、公园甚至是绿化带里,都会出现一群手提塑料桶,打着手电筒来回寻寻觅觅的人。

随着盛夏来临,全国各地的 " 捕猴人 " 开始出动,他们的目标是刚从地里破土而出的知了猴。知了猴即蝉的若虫(即幼虫),学名叫作 " 金蝉 "。

" 夜捕知了猴 " 的壮观场面,从天空中往下看更加明显。在大连,有个小伙用无人机本打算航拍城市夜景,无意间看到绿化林里发出闪闪亮光,就像萤火虫群一样。

在山东、河南、四川等不少地方,知了猴是一道传统小吃,油炸后 " 一口一个嘎嘣脆 ",在山东夏日的烧烤摊上,也少不了知了猴烤串的身影,不少商家还顺势推出了季节限定的知了猴面包、知了猴卷饼。

新鲜捕捉的知了猴被炒到 180 元 / 斤,平均价格达到 1.5 元 / 只。因此,还有人携全家出动,在绿化带里进行地毯式搜索,不愿错过这个既能带孩子做博物学观察、重温乡村童年回忆,还能赚点零花钱的机会。

不过,随着捕捉知了猴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也开始担心,知了猴会不会从此被薅灭绝了?

一、抓知了猴的人,比知了还多

对大多数人来说,蝉鸣阵阵,意味着炎热的夏天来了。当一群人正在为蝉鸣产生的噪音而苦恼的时候,却有另外一群人迎来季节限定的狂欢。

前几天,有上海用户在微博吐槽蝉泛滥成灾,还上了热搜,没想到评论区立马有山东 ID 前来报道:引进山东人。

山东人的 DNA 动了。(图 / 微博截图)

网传蝉有两大天敌,一类是喜好吃昆虫的鸟,另一类就是山东人。此说法虽然夸张,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山东人找知了猴的热情,大概可以类比云南人找菌子。

在山东,知了猴还有 " 节流龟 "" 马猴儿 "" 爬叉 "" 烧老钱猴 "" 土拉龟 " 等一系列充满乡土想象力的叫法。它是知了在羽化之前的幼虫,一般蛰伏在地里,等到时机成熟会在傍晚时分,钻出地面,爬到树上 ……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土,山东一直有食用昆虫的传统,而知了猴甚至被称为昆虫中的 " 唐僧肉 ",可见其地位不凡。将知了猴放在油锅里炸个几分钟,撒上椒盐、辣椒面,一口一个嘎嘣脆,夹在山东大饼里更是口感惊人。

除了美味,在食物相对匮乏的年代,知了猴还凭借自身 70% 以上的蛋白质含量成为补充营养的好东西,许多山东人的童年记忆,与抓知了猴、吃知了猴是分不开的。

有人提前在网上做好攻略,开车 40 多分钟,来到指定树林,原本以为知了猴多、人比较少,没想到已经晚了,眼前手电筒几乎把树林照亮了,每一棵树底下都围着三四个人。

一般来说,抓知了猴有时间窗口,就是在天刚要暗下去的一两个小时。金蝉出土后,很快就会爬上树干蜕皮,一旦 " 金蝉脱壳 ",翅膀硬化之后,硬邦邦的就不好吃了。

于是一到傍晚时分,人们便像约好了似地冲进树林,以至于在森林公园里看门的保安大爷都忍不住感叹:" 跑得可快了,跟去食堂抢饭一样。"

除了把握时间窗口,方法也颇有讲究。根据网友总结的经验,抓知了猴,大概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在知了猴还没钻出来的时候就截胡,天黑之前,知了猴将要破土,会从里往外挖洞,人可以凭借肉眼分辨树木周围土比较松的地方,轻微一挖,再用小镊子把知了猴揪出来。

另一种方法,就是用手电筒照树干,寻找那些已经从土里钻出来正在往上爬的知了猴,这种方法考验眼力,但速度更快。

捕捉知了猴,一般需要准备的工具就是水桶、水瓶子、手电筒和镊子等。但随着人们捕知了猴的热情高涨,小商品厂家也快速跟进,生产出更厉害的道具出来。在电商平台上,还出现了知了猴探测仪,利用热成像的功能迅速锁定知了猴的位置。

也有网友分享更 " 阴险 " 的方法,白天在树干上缠绕一圈胶带,知了猴爬到胶带处就会因为打滑而无法爬到树顶。于是捕猴人可以在晚上再来坐收渔利。

如果你看到树上神秘地缠着胶带,多半是有人在逮知了猴。(图 / 作者摄)

纵观大江南北,热衷 " 捕猴 " 的也不只是山东人。在河北、四川、云南、江苏、安徽等地,抓知了猴的行动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早在 2023 年,《成都商报》就报道过," 在四川西昌尔舞山,上山抓蝉的人日渐增多,多的时候每晚可达上千人 ",抓知了猴的人,早已比知了猴还多。

知了猴的出没时间,大致呈从北到南依次顺延的规律。如今已经是 7 月底,山东知了猴大概已经被抓得七七八八,接下来,就是华东地区、两广、云南等南方省份,由于海拔的原因,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区,抓知了猴的时间甚至可以延长到初秋。

于是,在北京、上海的各大公园里、绿化带里,也逐渐有 " 捕猴人 " 出没,只不过其中的山东籍北漂、沪漂,大概仍然占据多数。

有娃家庭更热衷全家上阵,既能达到遛娃效果,也顺便给孩子做自然科普,还能赚到钱;就算是没遇到知了猴,也能捡一些知了成功蜕掉的壳,作为中药材,知了壳的收购价也高达几百元。

(图 / 社交媒体平台截图)

" 捕猴人 " 里面,有一些是追随潮流的新手,但大多数还是童年就有捕捉经验的那一代人。在社交媒体上,在一众捕知了猴的分享帖中,有不少人借这一热潮回忆童年,写起了借物怀志的小作文,认真讨论小时候各种 " 抓猴 " 妙招。毕竟中国大规模城市化不过是这三四十年,人们昔日熟悉的乡土记忆,也在抓知了猴的过程中慢慢苏醒了。

此外,中国人的捕知了猴热情,很可能已经冲出了国门,走向世界。有日本媒体报道,夜晚的江东区猿江恩赐公园里,上演着知了猴大作战,在中国社交媒体也有网友分享在日本抓知了猴的攻略。这些行为让日本人深感震撼,甚至引来公园贴出了中、韩、英三国语言的 " 请勿采摘产幼虫,孩子们等着听蝉鸣呢 " 的告示。

二、蝉一生的故事

在抓知了猴的趣味之余,也有 " 捕猴人 " 猛然产生于心不忍的瞬间。比如有一位网友说," 冒着 35 ℃高温,拿着铲子挖了一下午,到五六点钟才好不容易看见一个,发现人家正在努力蜕壳,哎,算了,不打扰它了。"

蝉的蜕变,是一个危险的过程,如果仔细了解蝉一生的故事,大概很难不让人产生共情。

很多人大概只知道蝉鸣总在夏天出现,但从未细想过,蝉为什么突然在夏天出现?实际上,盛夏的叫嚣,是蝉生命的高潮,同时也是它们生命的尾声。在那之前,蝉生命中大部分时间都蛰伏在地下。

全世界有记录的蝉,大约有 3000 种以上,绝大部分生命周期为 4~5 年。每年夏天交配结束,雌蝉用锋利的尖刺划开树枝,将几毫米大小的白色蝉卵产入树干里,等到隔年的初夏,卵逐渐孵化成幼虫,身体器官发育成型,慢慢爬到地上,并潜入泥土里,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隐居生活。

由于幼虫身体脆弱,也没什么可以抵御天敌的武器,泥土是它们最好的掩护。在泥土里,它们以树根汁液为食,逐渐发育成长。每当身体逐渐长大到一定程度,幼虫就要蜕掉旧壳换新壳,等蜕掉 4 次壳准备钻出泥土时,已经过去四年。

为什么蝉要在地里生活那么久呢?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蛰伏的策略可以帮助蝉在身体里积攒大量的能量(脂肪、蛋白质),以用于此后羽化繁殖,这大概是为什么知了猴对于人类来说那么好吃的原因。

蝉在度过漫长的童年期之后,接下来破土、羽化的过程至关重要,也充满危险。它们必须趁着夜幕将至,从地里挖出一个洞来,再趁着夜色爬到树上,等待羽化。如果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鸟儿的营养餐,也有可能被其他虫儿、甚至真菌吃掉。

在四川会东县,还盛行一道知了猴的 " 附属食品 " ——蝉花。实际上就是知了猴在破壳羽化之前,被虫草菌寄生。真菌吸收虫体的营养,再慢慢转化成菌丝体,最终虫体被菌丝完全占据,只剩下一具躯壳,而菌丝体继续转化、生长、从顶端分枝发芽,就这样形成了蝉花。

由于常年待在地下,蝉的爬行速度很慢,即便是树底下到树干不过一两米的路程,也要爬上一个小时。等爬到一定高度,蝉的背部会裂开一道口子,新的肉体从里面慢慢挣扎出来,再等到翅膀逐渐干了变硬之后,就能摇摇翅膀起飞,而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几个小时。

也正因此,在古代人心里,蝉就像莲花一样,被赋予 " 蜕于浊秽 "" 居高饮洁 " 的道德意义,在汉代一些官员的头冠上,能见到一些金蝉的装饰。

羽化之后,就是蝉蛰伏数年最终的盛宴。雄蝉会依靠腹部的 " 鼓室 " 发出高达 100 分贝的声响,吸引雌蝉来交配。夏天的蝉海战略,可以让种群的交配效率提高,它们的时间不多,大概只有 4~6 周,所以它们需要与时间赛跑,一边躲避天敌,一边完成交配、产卵。

当秋风一吹,它们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无论交配与否,它们都会在这个夏天结束之前死去,当它们身体腐烂被大地吸收的时候,蝉卵也正在逐渐发育,进入下一个周期的循环。

在北美,还有一种更神奇的 " 周期蝉 "。它们的生命,甚至以 13 年或者 17 年的周期为一个循环,也就是说,周期蝉的幼虫甚至要在土地里待上 13 年甚至 17 年才会破土而出,等待了这么久,却同样会在几周内繁殖、死去。

再联想起它们夏夜的狂欢,蝉的这一生,很有些生如夏花的意味。

三、知了猴会被薅完吗

这些年,每到夏天,总会有人吐槽被知了的声音吵到不得安宁,此外,随机喷洒的大泡蝉尿也让行人困扰不已。

这得益于全国各地的城市绿化面积都在增加,蝉得以生长栖息的地方变多了,蝉自然也就多了。比如上海,十年间的森林覆盖率就从 2011 年底的 12.58% 增长至 2021 年底的 19.42%。

但今年的蝉格外多吗?暂时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支持。由于蝉并非害虫,所以国内相关研究还比较少。不过蝉的出现,也存在 " 大小年 " 的规律。

有一些年份因为气温、降水等导致蝉的大量孵化,当这批幼虫完成生命周期,蜕变成蝉,就会出现 " 蝉大年 ",同时也有可能几个不同生命周期的蝉都大量存活,并且在同一年钻出泥土顺利羽化,同一时间某个地区就会出现蝉的大量爆发。

虽然尚未发现因为人类大量捕捉知了猴引发的灭绝危机,但是在短时间内,人们大量涌入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等,破坏性仍旧不可估量。

去年 7 月,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林业局就发布通告称,过度捕捉知了会导致其数量急剧下降,处于食物链上端的捕食性昆虫、鸟类食源急剧减少,影响到食物链的平衡稳定,同时,采挖蝉的行为也会对植被造成破坏。

有的地方因为蝉鸣扰民上热搜,但是像山东这样的吃蝉大省,知了却越来越难抓,因此价格逐渐上涨。通过网络检索不难发现,2016 年 7 月,《青岛早报》曾报道知了猴零售价是 60 元 / 斤,到了 2025 年,海鲜市场和农贸市场上,知了猴价格已突破每斤 100 元,最近甚至卖出了每斤 180 元的高价。在电商平台上,知了猴均价达到 1.5 元 / 只,销量较好的店铺,回头客已经达到 10 万人次以上。

野生知了猴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早已有人包下了树林、果园,养起了金蝉。山东、河南、江苏、四川等地都已经有不少养殖金蝉的农户。

山东济南的辛丰村被称作山东最大的金蝉养殖村,根据当地媒体《爱济南》报道,去年 7 月之后,村里每天都有 200~300 位从市区或者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捕捉金蝉,人们可以免费进园,但捕捉到的知了猴,以每只 1.5 元的价格收费。有一家四口一晚上能抓到 400~500 只。

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鹿楼镇,也有多达 5 万亩的金蝉养殖林。由于地处大沙河畔,松软的土地不仅有利于树木成长,也适合知了猴成长,不仅容易钻进地里,破土而出的阻力也变小了。

在人工干预下,蝉漫长的一生被改写了,不仅孵化存活率提高了,原本在地底下蛰伏的周期也大大缩短,由自然状态下的 4~5 年变成 3 年甚至更短。只不过,这些知了猴几年辛苦积累的蛋白质,这下无法再用于奔赴那一场夏日的生殖狂欢了。

在知了猴爆火后,关于 " 昆虫蛋白经济 " 的讨论也逐渐升温。所谓昆虫蛋白并不是天方夜谭,2013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开始推动昆虫蛋白在饲料中的替代应用,由于昆虫养殖对资源的消耗远远少于传统畜牧业,2021 年,欧盟甚至也批准了在食品中添加昆虫蛋白(面包虫)。

看起来,以后人们减脂健身餐产品里,说不定真的会出现知了猴系列。知了猴沙拉、知了猴三明治的研发,指日可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刘车仔,头图来自:AI 生成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