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在买盲盒、开盲盒、拼装盲盒的时候,我才能真实地感受到快乐。"
作为一名财务工作者,29 岁的李沐子每天 " 工作生活两点一线 "。办公环境气氛压抑,她渐渐厌倦 " 一眼望到头 " 的生活,经常难以自控地陷入悲观和情绪低落。
两年前,她和朋友一起逛街时 " 凑单 " 购入一个盲盒,一行人中,只有她抽到了隐藏款。这意外开启了她另一种 " 生活方式 "。
当朋友羡慕又兴奋地称她为 " 欧神 "" 盲盒女神 " 时,她 " 心跳得很快 ",感受到了 " 久违的快乐和刺激 "。之后每次看到那个盲盒,她就会忍不住笑起来,想起自己和朋友手舞足蹈的模样。
她渐渐迷恋上了这种感觉。两年间,她购买的手办、盲盒摆满了整个柜子,数量超过 100 个。

受访者供图
" 它们拯救了我。" 李沐子说,她开始学着为了 " 快乐 " 买单。" 人活三万天,好心情比什么都重要。"
近年来,和李沐子一样为情绪买单的人越来越多。潮玩店、宠物店和 " 谷子店 " 挤满了年轻人," 陪游 "" 哄睡 "" 解压 " 等情绪服务受到青睐。
有机构预计,2025 年与情绪消费相关的市场规模将突破 2 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盲盒的市场规模将突破 580 亿元,与 2024 年的 165 亿元相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8%。
作为心理咨询行业从业人员,张艺欢一直保持着对社会情绪的观察,她说:" 近几年,随着社会内卷加剧,焦虑弥漫,情绪舒压成为年轻人的心理诉求。" 根据《2024 年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94% 的年轻人正在承受着显著的精神和情绪压力。
另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18-34 岁的青年焦虑和忧郁水平比其他年龄段更高,工作、家庭方面的压力成为焦虑的主要来源。
" 这些压力需要出口," 张艺欢表示,特别是数字时代,人际关系 " 原子化 " ( 即人际关系变得松散、孤立、缺乏深度联结 ) ,更容易加深孤独感,让人更倾向于通过购买虚拟情绪产品慰藉内心。

受访者供图
张艺欢认为,社交媒体具有 " 扩大效应 ",能够将小众情绪迅速传播成为一种 " 群体共鸣 "。" 营造特定的情绪氛围,能够激发更多人的消费欲望。" 她说," 比如因为主播说的一句话引发共情而下单购买产品,或者因商品的某样‘情绪价值’产生购买欲。"
从雕刻瓜果的厨师转行成为木雕师的张文龙,偶然间发现并抓住了 " 情绪 " 的价值。
工作闲暇时用木头雕刻出的一颗草莓,成为他决定从 " 为餐桌服务 " 转型 " 为情绪服务 " 的契机。
张文龙的直播间里,销售的是木雕摆件:小草莓勺子、小火苗、小木马、猫猫挂件、人偶摆件 …… 尽管这些东西 " 可能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但他依然坚持认为 " 不可以忽略情绪的力量 "。
在他的观众里,有一位身患白血病的女孩。在与病痛抗争的过程中,小女孩看到了他制作小木勺的视频,难得的挤出了笑脸。在得知小女孩喜爱自己的作品后,张文龙便将勺子送给了她。

受访者供图
" 许多买家说我的作品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工艺品,充满童趣、温暖、日常关怀甚至是希望。" 张文龙说," 这份精神力量是现在的‘稀缺品’。现在的年轻一代生活条件普遍较好,拥有‘为兴趣买单’的能力。"
张艺欢有相同的观点。" 同时,年轻人也面临着高房价、就业压力等问题,很多人承担不起大宗消费。这种矛盾的状态让他们的人生价值追求发生转向——更倾向于活在当下,享受及时的快乐。"
通过低单价、低门槛、高频次的情绪消费活动,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乐趣,张艺欢认为,这种内生动力为情绪消费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传统消费观念中,人们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 但现在,‘情绪价值’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指标。" 张艺欢说。
" 愉悦感,归属感,认同感,正在变得值钱。" 从心理咨询行业离开后,赵慧熙转行成为一名 " 情绪陪伴师 ",主要服务一些中小学生。令她感触很深的是,新一代的家长们更重视 " 情绪 " 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赵慧熙每天工作 5 小时左右,收费是 200 元每小时。工作包括日常安全看护、在监护人不在的时候陪伴孩子、情感互动,比如倾听孩子的学校见闻,在他受挫的时候提供安抚,又或者引导孩子学习基本的社交规则,激发他的兴趣爱好。赵慧熙认为," 与保姆不一样的是,儿童陪伴师是‘教育性陪伴’,而不是‘事务性照护’。"
从饮食起居到精神需求,教育消费理念从 " 看得见的课程、照护 " 变成 " 看不见的倾听、疏导 "。赵慧熙的客户从一年前的 3 人到现在的 17 人,在与孩子、家长接触的过程中,这种观念的转变就越来越真切地被她所感知。
教育消费观念的转变只是庞大情绪消费市场中的一角。根据张艺欢的观察,现在几乎所有的消费场景都在被赋予情绪的功能:书店不再只是卖书,而是通过软装打造 " 治愈角落 ",餐饮品牌在打包袋上印上 " 今天也好好吃饭呀 " 等等温暖的句子。
" 这些细节都在将‘功能性的服务’变成‘情绪关怀’。" 张艺欢表示,人们的生理和安全等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归属感、情感满足、自我实现等等。
" 人们更加注重自我的个性化表达,会愿意为体现独特情感和态度的产品买单。" 张艺欢说道。
正视 " 情绪需求 ",融入 " 情感互动 ",也正在成为商家和设计师的 "KPI"。商汤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负责人张洋深有感触。
当决定开发一款可以实现 " 情感互动 " 的记账软件时,他已经对年轻人的需求有了洞察:记账正在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但是传统软件记账繁琐," 缺乏正向激励 ",导致用户难以坚持。张洋和团队注意到,记账的用户群体往往对生活场景和情绪同样有记录需求。

受访者供图
张洋认为,一个产品想要让用户 " 使用 "" 喜欢 " 甚至 " 依赖 ",不能只靠丰富的功能,更应该 " 有个性、会说话 ",除了被动回复用户消息之外,还能主动对话、理解意图、给出建议,而不是每次 " 被动等待用户打开 "。
于是,一款可以实现情感互动的 AI 记账软件诞生了——它将 " 情绪价值 " 作为差异化卖点:不仅能够实现基础的记账功能,还会专门用 AI 与用户互动,让用户记录消费时的心情。
市场的反馈证明了他们的判断:" 咔皮记账 " 上线半年,用户突破百万,跻身 AI 记账赛道第一名。
" 改变了我多年记账只有‘三分钟热度’,甚至时间一长就记假账的习惯。" 在应用商店的评论区,不乏对这款软件的类似评价。
技术的发展为情绪经济的爆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产品的设计开发创造了新的机遇——尽管 " 技术 " 与 " 情绪 " 似乎并不具有强关联性,但张洋却认为这两种发展迅猛的概念可以结合。
" ‘技术 + 情绪’将是未来的大趋势。" 张洋认为," 以后所有的 AI 产品都将提供情绪价值,
这也是决定产品受众增量与黏性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访者供图
张艺欢认为,现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能够让商家更加精准地捕捉到消费者的情绪需求,从而开发出更符合市场的产品。" 这些技术赋予了消费品更加个性的价值和意义,‘让产品有故事、有体验、有氛围’,从而带动情绪消费进一步增长。"
记者查阅 " 爱企查 " 平台发现,近 5 年来,与 " 解压 " 概念相关的企业年注册量超过 1.1 万家,其中近 1 年内注册的超过了 3100 家。淘宝天猫 "618" 战报显示,潮玩、宠物、运动三大情绪赛道爆发,2400 家潮玩店成交额增速超过 100%。
" 内生需求 + 观念转变 + 商机挖掘,促使情绪经济爆发式增长。" 张艺欢说,"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高速增长的情绪消费带来的好处,行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杂音’和‘插曲’,情绪抒发的同时,也要保持冷静和警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