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免的初衷,是让优秀的可造之材特别是有科研能力的学生,有个更便捷的成才通道,而不必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上。但是,在就业压力之下,这个初衷要大打折扣了。
沉寂 8 年后,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的高校再次扩容。
有媒体统计,已有 28 个省份的超 60 所高校获得了这一资格。在本轮新增后,全国将有超过 400 所高校具有了推免资格。
01
数据上的精英教育
所谓 " 推免 ",就是指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直接由学校推荐去读研,即我们口中常说的 " 保研 "。
这项始于 1985 年的制度,从一开始无人关注,每年推免只有 3000 多人,经过 40 年发展,现在人数已经达到 40 余万,增长 120 倍。中国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人数,也从 1985 年的约 15 万人,增长到 2025 年的 531 万人,增长 35 倍。推免人数的增长速度占比,远远快于本科毕业生的增长速度,似乎表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数据是,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从 1985 年的 4.7 万(含少量博士生),到 2025 年,招生规模达到 110 多万(其中专业硕士 60 万,学术硕士近 60 万),考虑到 1985 年并没有专硕,只有学术硕士,因此,单是学术硕士,增长幅度也在 25 倍左右。
眼花缭乱的增长,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而考虑到 1985 年本科招生人数在 43 万到 45 万,因此,今日研究生选拔,单从人数上讲,约略等于 40 年前的本科生选拔。也只是从人数上讲,今日硕士研究生培养,勉强可以称为精英教育。

图 / 图虫创意
如果这种基于人数的观察能够成立,那么之前人们谈论的大学教育 " 高中化 " 就可以得到某种解释——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评论过 " 大学高中化 ",即中国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上,仍然延续中国高中时候的主要做法:其学习的目的,与高中刻苦学习的唯一目的是高考取得好成绩一样,大学努力学习,就是为了研究生考试一举通过。考研就是第二次高考,也是一次 " 改命 " 的机会。与考研无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课程或兴趣爱好,一概弃之不顾,考上再说。
这样才可以解释清楚,为什么在中国,这么些年来," 考研 " 变得如此重要,因为那才可能是精英教育,如今的本科教育,本质上仍然是基础教育的延续,或者说是向精英教育的一种过渡。
因为从本质上来讲,尽管一个本科生,学习的是高等教育的内容,但考核的,是对所谓 " 标准答案 " 的掌握程度。大学真正应该掌握的素质呢?自由人格在哪里?理性思维能力在哪里?自我管理能力在哪里?专业素养和技能在哪里?社交能力又在哪里?如果不能大体上习得这些素质,那么可以说,本科教育不过是一次超长时间的补习班经历,进而获得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而已。
02
被规训的大学教学
在就业压力之下,追逐更高的学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是个理性选择。推免也从无人问津变成了高校的香饽饽,这反过来影响到大学教育越来越追求所谓的 " 标准答案 "。道理很清楚,几乎所有追求 " 进步 " 的学生,都很关心自己的 " 绩点 "。
在制度设计上,如今的推免政策已经日趋严密,不留下话柄,绩点包含了学科竞赛、论文专利、荣誉、实习等等,显得十分具有立体评价的派头,但核心仍在于考试成绩。其他成就或许可遇不可求,或者需要付出很多额外努力,但只要肯下功夫读书,像一名高中生一样读通课本,考试成绩却是可以确保的。
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学生像高中生一样,异常关心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止一位高校老师向我说起,现在的学生,哪怕丢掉一分半分,也要问个清楚明白,看看是否被公正对待,因为丢掉一丁点分数,可能就会影响到自己的排名。

图 / 图虫创意
它还导致另一个后果,即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向 " 规训 "。教师在教学中,会有意无意更倾向于传授 " 标准答案 ",在出考题的时候,也会尽量回避有争议的、主观性的考题,免得会付出更多精力,应对学生的质问。比如你出一道开放性的论文题目,如果有两位同学的绩点正好棋逢对手,那么一个同学完全可能找上门,质问道:" 为什么 A 同学的成绩是 90 分,而我是 88 分?"
所以,推免落实到 " 绩点 ",并且随着 " 绩点 " 政策的绵密化,实际上已经隐形地改变了高校的教育状况。
不过,现在有推免资格的,多是 " 研究型 " 大学,教师们的重要工作是做研究,教学不是想象中那么重要,而殊不知," 绩点 " 才是学生们的命根子。师生之间,存在一种关注点的错位:你所关心的,是我轻视的;你关注的,是我不在意的。
03
科研,也就那样了
而即便推免了,又能怎样呢?
推免的初衷,是让优秀的可造之材特别是有科研能力的学生,有个更便捷的成才通道,而不必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上。
但是,在就业压力之下,这个初衷要大打折扣了。且不说现在的科研院所的科研,哪怕是企业科研,起点就要求博士学历,硕士学历很难沾边。因此,硕士研究生毕业如果不进一步深造博士学位,可能大部分都不会去搞科研,一个是没有岗位机会,其次也不够格。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所从事的工作,很多顶多需要大专生就可以胜任,甚至一部分工作,初高中生就可以干了,哪需要硕士研究生学历?
如此一看,研究生教育哪还需要造就科研人才。不能说全部,至少一部分推免的研究生,其努力的学习的目的,除了找个好工作(好工作的标准是钱多事少稳定离家近,找好工作当然是好事情,但不是培养科研人才的首要初衷),哪怕是进一步深造博士学位,科研在他们心目中,也不是那么神圣,仍然不过是找好工作的工具。

图 / 图虫创意
这个从最近武汉大学的 " 霸凌事件 " 中可以看到端倪。杨同学就是个推免入学的硕士研究生,你能指望推免吸纳科研人才苗子?不能!从她的毕业论文位列 "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 " 来看,那些 " 不优秀 " 的硕士毕业论文差到什么程度,简直不敢想象。
在我看来,这篇论文的大问题,还不在于那些低级错误,诸如 "2001 年《离婚法》"、"1049 年新中国成立 "、"0.01% 是千分之一 " 之类小学和中学生都不会犯的低级错误,只需要加强很初级的编辑力量就可避免。
这篇论文的大问题,是作者严重缺乏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作者最重要的结论是:" 生育使得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上升 "。我对这个结论很感兴趣,很想知道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于是仔细翻看她的论文,在第 24 页,终于看到一段文字:
图 2.16 通展示了我国生育数量与平均家暴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随着生育数量的增加,家暴发生率也不断上升。同样的,由于我国丁克家庭极少,因此图中展示的未生育样本主要是由于年龄较小,这些样本在未来基本都会成为生育样本。在生育样本中我们可以看到:1990 年与 2000 年样本在生育时较少的受到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尤其是 1990 年的样本,有较大占比的受访者在计划生育发生时,已经完成了生育。生育 1-2 个与生育 3-5 个对家暴的影响没有太大的差异,而生育 5 个以上极大的增加了家暴的发生率。整体来说,生育数量的增加伴随着家暴发生率的上升。

▲武汉大学 2024 年硕士学位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图 / 网络)
这就是这篇论文最核心的论据与论点。
首先,且不说作者用的是二三十年前的数据,没有花时间去找寻更新的数据样本,那么这些陈旧数据的现实意义何在?根据二三十年前的数据样本得出的结论,现在还是否靠得住?
其次,即便权威机构没有更新的数据样本,你可不可以自己做社会调查?做社会问题的研究,还需不需要一点务实精神?
再次,作者大概觉得简单的数据不能在数据和论点之间建立因果关系,于是打算引入 " 丁克家庭 " 作为排除因素,但是宥于她的陈旧数据,只好一笔带过,重要的结论如此蒙混过关,哪还有什么科学精神可言?
再有,哪怕是按照常识的理解,引起家暴的原因多种多样,情感纠纷、文化程度、经济纠纷、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等等等等,有无数的理由都在催生家庭暴力。你如果能够把这许许多多的因素都做一个详细的考察,数据也好,案例也好,最终发现是 " 生育 " 问题,生得越多家暴越多,这恐怕才是一个可信的结论。
但是这篇论文有吗?没有。
这暴露出论文作者严重缺乏逻辑思维,理性思维训练严重不足,基本都是东拉西扯,甚至有人指出论文存在数据造假,真假不知,但上述第 24 页如此重要的数据,也找不到出处在哪里。
而即便是如此缺乏科研能力的硕士研究生,也已经 " 美美读博 " 去了。即使没有所谓 " 性骚扰 " 这样的烂事,她就是平安地博士毕业了,你能指望她成为一名合格学者?不能!
这恐怕是推免政策最不愿意看到的实施结果。而这恐怕也绝不是个案。
临了,还是要祝福今年获得推免资格的 60 余所高校的同学们。祝贺你们,保研成功,终于获得一张找到好工作的阶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